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431919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七讲 力课件1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用,牛顿,N,两,作用,形状,运动状态,大小,方向,作用点,【提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只有速度大小改变;只有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改变。,方向,作用点,大小,相互的,施力,受力,弹簧测力计,弹性形变,弹性形变,相反,伸长量,量程,分度值,一致,摩擦,垂直,地球吸引,地球,Gmg,1 kg,9.8 N,竖直向下,重心,几何中心,【提示】(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成垂直向下。 (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等。 (3)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通常不要求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形状,运动状态,作用点,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竖直向下,1.5105,【例2】,(2016宜宾)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点拨】弹簧形变产生的力,即弹簧的弹力,施力物体为弹簧,使弹簧形变的力,即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手。它们是相互作用力。 【答案】B 【方法归纳】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两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两物体间才会有弹力作用。,【例3】(2016咸宁改编)“不倒翁”是许多同学喜欢的一种小玩具,如图所示的“不倒翁”质

3、量为 0.2 kg。请在图中画出“不倒翁”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图中点O表示“不倒翁”的重心,g取10 N/kg)。,【点拨】先求出不倒翁的重力大小,然后根据力的三要素画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答案】,【方法归纳】(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按照“重弹摩”顺序找力。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拉力。 (2)力的示意图要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示出来。力的作用点画在作用处,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作用点可移到重心处。,1不能正确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相互作用条件。 2混淆“使弹簧伸长的力”与“弹簧的弹力”。 3画力的示意图时,忽视线段的长短(力的大小)。 【例4】有关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一定

4、有力的作用 B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一定有一个物体受力,另一个物体不一定受力 D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这两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同时是受力物体 【点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会发生力的作用。 【答案】D,实验 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命题点 1实验需要的主要器材:_、弹簧测力计; 2设计记录表格; 3数据处理及实验猜想; 4实验时多次测量是为了避免产生_,出现误差; 5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数据归纳法和_; 6实验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_,比值g是定值为9

5、.8 N/kg。,天平,偶然性,图象法,正比,【例】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1)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2)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N。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4)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_。 【点拨】(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重力G在数值上是质量m的0.01倍; (2)观察图象发现,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5 N,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 N,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示的数字是2,故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 N; (3)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在图乙中描绘出相应的点,再连成线;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满足正比例函数关系,分析图象也能发现这两个量是成正比的,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答案】(1)400 (2)2 (3)如图所示 (4)正比,(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的值为_。 (6)实验中获取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寻找普遍规律,排除偶然性,10 N/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