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28916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外科处理,外一科 王鹏浩,一、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上消化道的范围,上消化道是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肝胆。,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上消化道出血: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肝胆等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亦属此范围。 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一次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约8001200ml以上),引起休克的症状和体征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一)胃、十二指肠溃疡 a.居消化道出血首位,是最常见的病因,占4050%;年轻人好发 b

2、.3/4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大出血的溃疡一般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 c.常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出血前数日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出血后疼痛缓解 d. 表现为黑便,少量仅表现大便潜血阳性,量大可呕血 e.内窥镜、X线检查可确定溃疡部位、大小,结合活检可鉴别良恶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二)、门静脉高压症 a.约占20%,骤然起病,以大量呕血伴黑粪为突发症状,来势凶猛,出血量大(一次可达5001000ml),色鲜红反复发作; b.有慢性肝炎、血吸虫病、慢性酒精中毒或肝硬化病史; c.出血后肝细胞损害加重黄疸、腹水、肝昏迷等; d.体检多有脾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肝掌、蜘蛛痣、黄疸、肝功

3、能损害等,但出血后脾可缩小;,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三)、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 a.起病急骤,约占20%,常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b.多有诱因,如严重创伤、颅脑疾病、烧伤、严重感染、大手术后及用激素、NASIDs(非甾体类抗炎药 ) 药物后 c.病变多发生于胃体高位,位于十二指肠的较少,常导致大出血 d.出血可在短期内反复发生,但愈合迅速不留瘢痕,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四)、胃癌 a.很少大量出血,多为少量持续出血 b.有时溃疡型胃癌可引起大量出血 c.年龄多在50岁以上,伴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 d.体检有上腹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晚期),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五)、肝内局

4、限性慢性炎症、肝肿瘤、肝外伤 肝内局限性感染引起胆小管扩张,合并多发脓肿,脓肿直接破入门静脉或者肝动脉的分支,致血液进入胆道,再进入十二指肠引起呕血或便血,亦称胆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 出血病因和部位的判断 出血量的评估 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呕血、黑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氮质血症 发热 血象,呕血、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均有黑便,但不一定有呕血取决于出血部位、量及速度 呕血多为咖啡色或棕褐色,量大可为鲜红色或伴血凝块 与下消化道出血相鉴别,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随出血量多少而异 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0.7

5、KPa (80mmHg)以下,呈休克状态 外周血量不足,血管收缩,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花斑,体表浅静脉塌陷;可出现精神委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氮质血症,可分肠源性、肾前性、肾性氮质血症 肠源性: 出血后血液中蛋白分解产物在肠道吸收,致血中氮质升高 肾前性: 失血后外周循环衰竭,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储留 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如持续升高,提示出血未停止。 如出血纠正,血容量补足,尿素氮仍持续升高,提示肾性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发热,大量出血后,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可持续35天; 机制:循环血量减少、周围

6、循环衰竭,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贫血、基础代谢增高; 发热超过39,持续7天以上,应考虑有并发症存在。,血象,失血性贫血 出血早期可明显变化,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升高,如持续升高,提示出血未停止 出血后25小时,因应激反应,白细胞可达1020109 /L,血止后23天恢复正常,出血病因和部位的判断,一、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 1、排除来自呼吸道出血,大量咳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而引起呕血或黑便。 2、排除口、鼻、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和局部检查。 3、排除进食引起黑便,如动物血、碳粉、含铁剂、铋剂等,注意询问病史即可鉴别。,出血病因和部位的

7、判断,二、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量的评估,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反复呕血 外周循环衰竭经补液及输血后未见改善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测定继续下降,网织红计数持续升高 补液与尿量足够时,血尿素氮仍持续升高,治 疗,(一)初步治疗,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平卧位 留置胃管,监测血压、脉搏 测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下肢抬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 静脉穿刺,病情观察,呕血与黑粪情况 神志变化 脉搏、血压和呼吸情况 肢体是否温暖,皮肤与甲床色泽 周围静脉特别是颈静脉充盈情况 每小时尿量 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与血尿素氮

8、 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老年患者常需心率与心电图监护,纠正失血性休克,积极补充血容量 立即配血、大号针静脉输液 或经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与测量中心静脉压 输液开始宜快,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尽快补充血容量。补液量根据失血量决定 但右旋糖酐24小时内不宜超过1000ml 应今早输入足量全血以恢复血容量及有效血循环。最好保持血红蛋白不低于90100g/l。库血含氨量较多,肝硬化病人易诱发肝性脑病,宜用鲜血,注意避免因输血输液过多而引起肺水肿,老年病人最好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量,药物的选用,一、常规止血药 二、抑酸药 a. H2受体拮抗剂 b.质子泵抑制剂(PPI),pH

9、对止血过程的影响,止血过程为高度pH敏感性反应 酸性环境不利止血 pH 7.0 止血反应正常 pH 6.8 以下 止血反应异常 pH 6.0 以下 血小板解聚凝血时间延长 pH 5.4 以下 血小板聚集及凝血不能 pH 4.0 以下 纤维蛋白血栓溶解,病因处理,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1)年龄在30岁以下,常是急性溃疡,多能自止 (2)手术指征: 年龄50岁以上,或者病史比较长,慢性溃疡,血脉搏稳定后宜尽早手术 (3)手术方式的选择: a.胃部分切除术 b.结扎相应动脉,溃疡旷置,胃部分切除术 c. 吻合口出血者,行吻合口切除,再行吻合,病因处理,门脉高压症患者 (1)肝功能分级:A、B、C级

10、 C级,手术死亡率高,保守治疗为主 A、B级,应积极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a.断流术 b.分流术,病因处理,应激性溃疡或者是急性糜烂性胃炎 (1)一般药物治疗为主 (2)手术治疗 a.胃大部分切除术 b.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除术+幽门成形术,病因处理,胃癌 一旦明确,尽早手术治疗!,胆道出血 多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 手术选择: 肝叶切除术 结扎病变侧的肝动脉分支或者肝固有动脉,对于部位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对部位不明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过积极的处理后,急性出血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且血压、脉率不稳定,应早期进行剖腹探查。 术中应按顺序全面仔细检查。首先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第二步检查有无肝硬化和脾肿大,同时注意胆囊和胆总管情况;第三步检查空肠上段。 经过上述检查仍未发现病变,而胃或十二指肠内确有积血,应纵行切开胃前壁,进行胃腔探查,切口应有足够长度以便在直视下检查胃壁的所有部位,并能判断出血是否来自食管或十二指肠,术中内镜检查有助于找到出血部位。,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