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讲座(上)剖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09064 上传时间:2019-04-2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电图讲座(上)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心电图讲座(上)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心电图讲座(上)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心电图讲座(上)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心电图讲座(上)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电图讲座(上)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电图讲座(上)剖析(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电图诊断(上),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徐 浩,诊断学基础讲稿,心电图是怎样产生的?,静息膜电位的形成 化学力和电学力达到平衡,心电是怎样形成的?,极化?,动作电位,0相:Na+ 快速内流所致 1相: K+快速外流所致 2相:K+ 外流和 Ca2+ 、 Na+内流所致 3相:K+ 快速外流所致 4相:K+ 内流和 Ca2+ 、 Na+外流所致,心电是怎样形成的?,除极?,复极?,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Na+(Ca2+),刺激,K+,心电图是怎样产生的?,心电图原理,离子的内外流导致的细胞 内、外膜电位变化,电活动在心肌 细胞间传导,经体外连接心电图机 放大、描记,标准12导联心电图,各波形及间

2、期的意义,心电图各波段意义,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 P-R间期: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支及普肯野纤维网传导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 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 S-T段: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 Q-T间期: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 U波:心室肌的后继电位,12导联ECG的空间定位: 双极肢导(额面) I: RA (-) to LA (+) (右左、侧面) II: RA (-) to LF (+) (上下) III: LA (-) to LF (+) (上下) 加压单极肢导(额面) aVR: RA (+) to LA & LF (-)

3、(向右) aVL: LA (+) to RA & LF (-) (向左) aVF: LF (+) to RA & LA (-) (向下) 单极胸导(水平面) V1, V2, V3: (后前) V4, V5, V6:(右左、侧面),心电图的波形方向,心电向量环与心电图,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电位,既有数量大小,又有一定方向,称为心电向量。,心电图测量方法与各波段异常意义,心电图测量方法,心率的计算 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测量 各波的振幅(电压)P/QRS/T 各波的时间P/QRS/T 室壁激动时间 (VAT) 间期PR间期,QT间期 S-T段移位 心电轴测定,心率60/R-R(或P

4、-P )间距平均值(s) 【正常范围60100次/分】,P 波 P波代表着右房和左房的顺序激动,因此,P波出现切迹和双相波是常见的 窦性P波在II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II、V1导联最明显 P 波时限 - 0.02 mms,右房大 (RAE),P 波电压 0.25mv,IPI 0.03 mms,左房大 (LAE),P 波时限 0.12s (通常II导联) 肢导联 P 波常有切迹,两峰间期 0.04s V1导Ptf(P-terminal force) - 0.04 mms,PR 间期,正常: 0.12 - 0.20s PR间期缩短: 0.12s 预激综合征: 结性心律逆传心房(II, III

5、, aVF导联P波倒置):逆行P可见于 QRS波前 (通常PR间期缩短), 埋于QRS中, 或在QRS后出现 异位心房节律(起源于房室结附近):由于心房激动靠近房室结所致,P波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 正常变异,PR 间期异常,PR间期延长: 0.20s I 度 AVB (PR间期通常是恒定的) II 度 AVB(PR 间期可能正常或延长; 有些P波未能下传) I 型 (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P波 II 型 (莫氏): 固定 PR 间期加上P波未下传 II 度 AVB(房室分离): 有些PR间期可能延长,但P波与QRS波是分离的 (即不匹配).,房室传导阻滞(AVB),I度AV

6、B,房室传导阻滞(AVB),II度I型AVB,房室传导阻滞(AVB),II度II型AVB,房室传导阻滞(AVB),III度AVB(房室分离),QRS 波,正常时限 0.06 - 0.10s QRS 时限延长(0.10s): QRS 时限 0.10 - 0.12s 不完全RBBB or LBBB 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缓(IVCD) 某些左前/后分支传导阻滞患者 QRS 时限 0.12s 完全性 RBBB or LBBB 非特异性IVCD 室性异位节律(如室速、起搏器心律),V1导联终末R波提示晚期的向前除极 I, aVL, V6终末S波提示晚期向右除极 aVR导联终末R波提示晚期的向右除极,室内传

7、导阻滞 RBBB,V1导联终末S波提示晚期的向后除极 I, aVL, V5,V6终末R波提示晚期向左除极;通常为宽的单相R 波,另外,从V1到V3 R波递增不良也很常见,室内传导阻滞 LBBB,最常见的室内传导阻滞 电轴左偏,通常-45 -90度; II, III, aVF导联呈 rS 波 I 和/或 aVL 导联小q波,室内传导阻滞LAFB,LAFB,I AVB,RBBB,LAHB,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IVCD),QRS时限 0.10s 不符合特定束支或分支阻滞诊断标准 引起不定型IVCD的原因: 心室肥厚(尤其是LVH) 心肌梗死(所谓梗死周围阻滞) 药物,尤其是IA 和IC类抗心律失常药

8、 高血钾,QRS形态和电压异常,正常胸导联QRS形态较恒定,肢导联变化大,但也有一定规律性。QRS 振幅因人而异,在不同导联差别也很大,主要取决于心室大小及胸导电极与心室间距离 V1、V2导联多呈rS型,R/S1,RV52.5mv,超过此值常提示左心室肥大 II导联 QRS波绝大多数是直立的, aVR导联 QRS波是倒置的。RaVR0.5mv,超过此值提示右心室肥大; aVL、aVF导联QRS形态不定, RaVL1.2mv, RaVF2.0mv,超过此值常提示左心室肥大,QRS形态和电压异常,胸前导联: 小r波见于V1或V2导联,并逐渐递增至V5,V6导联R波通常小于 V5导联R波. 相反,

9、s波见于V6 或V5导联,并逐渐加深至 V2导联. V1导联S波通常小于 V2导联S波. R/S移行见于 V3或V4导联. 小的“间隔” q波可见于 V5和V6导联.,顺钟向转位?,逆钟向转位?,LVH,LVH RV52.5; RaVF2.0; SV1+RV54.0(男) SV1+RV53.5(女),RV11.0mv; R/S1;RaVR0.5mv,电轴右偏 105; 右房大,RVH,QRS形态和电压异常,若6个肢导中正向波与负向波电压的绝对值之和均小于0.5mv,或(和)每个胸导联的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之和均小于1.0mv,称为低电压,前者又称为肢导低电压。常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

10、、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胸腔积液、气胸等,也可见于少数正常人。,QRS形态和电压异常,Q波 正常人除aVR导联可见Qr、QS型,V1、V2导联可呈QS型外,其它导联Q波时限应0.04s,振幅1/4 R,而且无切迹。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ST段,ST段移位 选择基线较平直的导联; 一般应与T-P段相比较,如因心动过速等原因T-P段不明显时,可与P-R段相比较; 斜行向上的S-T段,以J点作为判断S-T移位的依据 斜行向下的S-T段,应在J点后0.08s处进行测量,ST 段下移 上斜性upsloping 水平性horizontal 下斜性downsl

11、oping,ST段,ST下移超过正常范围 心肌缺血、心肌损害; 低血钾; 洋地黄作用; 心室肥厚;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室内传导阻滞; WPW; 室性节律;,Note: “horizontal“ ST depression in lead V6,LAH,LVH,ST段,ST段上抬 早复极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弓背向上); 室壁瘤; 变异性心绞痛; 急性心包炎(弓背向下),正常ST 段抬高: 见于有大S波的导联(如V1-3), 通常形态是凹面向上的 (concave upward). ST 段呈凹面向上抬高也可见于其他导联,通常称作早复极 (early repolarization),如见于

12、V4-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或平直抬高(Convex or straight upward) ,提示透壁损伤或梗塞,T波,形态 不对称的宽大、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 方向 正常 T 波通常与 QRS 主波方向相同(右胸导联除外),正常ECG上, I, II, V3-6 导联T波通常是直立的,aVR导联是倒置的 电压 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 胸导联(V2V4)T波有时可高达1.5mv,但V1的T波一般不应超过0.4mv 若胸导联T波均直立,则TV5不应低于TV1,T波,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心肌缺血/心梗; 心肌炎; 低血钾; 洋地黄作用 心室肥厚; 室内传导阻滞

13、; WPW; 室性节律;,ST 段和 T 波 从某种意义上讲,ST段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因为ST段很难与T波截然分开。通常ST-T起自 J点(QRS结束处),是一平滑、连续的波形,缓慢上升至T波峰点,继而较快速地降至等电位线或U波起始处。因而,T波是不对称的。 有些正常人,尤其是女性,T波是对称的,也可以见到水平的界限分明的 ST段,ST-T共同反映心室复极情况 原发性ST-T改变(心室除极顺序正常) 提示心肌病损 继发性ST-T改变(心室除极顺序异常) 不一定有心肌的损害,如WPW、室性节律、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ST-T改变的特异性更多地来自临床资料,而非心电图本身,因此常用“非特异性

14、ST-T改变”的术语。但这并不是说心电图改变不重要!临床医生有责任去探究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ST-T异常,QT 间期,QT 间期 QT间期长短与心率快慢密切相关; 在心率60100次/分,QT间期正常值为0.32 0.44s QTc = (QT)/ RR (秒)的平方根,QTc 0.44s,QT 间期,QT 间期延长 心肌缺血、心肌损害; 心室肥大; 室内传导阻滞; 低血钙、低血钾; 药物因素(奎尼丁、胺碘酮) QT 间期缩短 高血钙 洋地黄效应,QT 间期,长 QT 间期综合征-易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典型心律失常为尖端扭转室速. 常见原因: 药物(许多抗心律失常药, 三环类

15、,吩噻嗪,其它) 电解质紊乱( K+, Ca+, Mg+降低) CNS 疾病(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 脑外伤) 遗传性 LQTS 冠心病 (某些心梗后患者),U波,出现于T波后0.02s0.04s 电压低于同导联T波 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 一般以胸导联(尤其V3)较清楚,U波,U波升高(T/2) 血钾低(ST段下移、T波低平及U波明显三联征) 服用奎尼丁、洋地黄 U波倒置 高血压性心脏病 冠心病心肌缺血,LQTS患者V6 导联显示巨大的负向TU融和波; V1导联U波明显直立,额面QRS电轴,正常: -30+90,I III,电轴正常 电轴左偏 电轴右偏 极度右偏,简易测量电轴方法,首先

16、寻找肢导联中等电位(负向波、正向波大小基本相等)的导联,电轴方向即与之垂直; 如没有,找一下肢导联中有无高度或深度差不多的导联,电轴方向即位于二者夹角正中。,额面QRS电轴,电轴左偏: -30o 左前分支阻滞 (LAFB): rS complex in leads II, III, aVF, small q in leads I and/or aVL, and axis -45o to -90o 某些II导联呈Qr 的下壁心梗患者 (making lead II negative) 同时合并下壁心梗和LAFB (QS or qrS complex in lead II) 某些 LVH患者 某些 LBBB患者 某些 WPW 综合征 (large negative delta w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