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08596 上传时间:2019-04-26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ppt课件(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第一节 教育历史 第二节 教育安置 第三节 教育目标 第四节 教育内容(课程) 第五节 个别化教育计划 第六节 教学原理 第七节 各科教学,第一节 教育历史,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二、中国聋教育的历史,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社会对聋人的态度及思想,古代的欧洲,聋、盲、呆傻者被认为是魔鬼缠身,奴隶社会开始阶段的一些法律中竟规定,要从肉体上消灭身体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因此生下来就有缺陷的婴儿即被遗弃或杀害。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尔赫写道:“衰弱的、畸形的儿童被扔到了台切特附近的深渊中去。” 柏拉图从“知识是先天具有的”的基本理念出发,认为聋人缺乏听觉并不会严重地影响个体的

2、语言和认识能力 亚里士多德却从“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这一原理出发,断言丧失了听力的聋人是“不可救药的无知者” 。亚里斯多德认为语言是直觉的结果,而不是模仿而获得的技能,同时认为语言与听觉来源于共同的皮层作用。他声称:“先天聋人都是哑巴,他们可以发出噪音但不能讲话。”(Margaret, 1993, 18) 亚里斯多德的这些观点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对聋人的认识以及聋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他认为视觉对生活最有价值,但听觉对于智力的发展更为重要,亚里斯多德认为盲是更为严重的障碍,但比聋更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他认为先天盲人比先天聋人更为睿智。根据其论述,三个感觉通道中,听觉对智力与知识的贡献最大,亚里斯多德

3、认为聋人“没有感觉与不能推理”且“并不比原始森林的动物好多少,不具备可教育性”(Margaret, 1993, 18)。,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聋教育的起源,16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和医生卡尔丹诺指出:“我们可以达到:哑人通过读可以听到,通过写可以说话。” 社会上的教师、医生、科学家、家长等试验了对缺陷儿童的个别教学,出现了特殊教育机构。,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聋教育的起源,最早进行聋教育实践尝试的是庞塞(Ponce Pedro de Leon,15201584),他用自己设计的聋教育方法教聋人学会了说话,但他并未涉足手指语或看话。1578年庞塞在一个法律文件中是这样描述学生在他的教育下所取

4、得的进展: 我已经为学生倾其所能,这些学生从出生开始就既聋又哑,是封建领主与地位显赫的贵人的儿子,我已经教会了这些学生讲话、阅读、写作与计算;他们学会了祈祷,且援助别人,并且熟知基督教教义,且知道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其中一些学生学会了拉丁语,一些学会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能够理解拉丁语,一名学生任职于教堂并且获得了不错的薪水,执行宣读教义的任务,他同时与其他学生获得了自然哲学与占星学的知识;另一名学生成功地继承了遗产,且参了军,加上他另外的成就,能熟练使用各种武器,特别擅长骑马。除此之外,很多是精通西班牙历史与外国历史的历史学家,总之,他们精通教义、政治学与各种学科,而亚里斯多德认为他们并不能做到

5、。(Margaret,1993:32),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聋校的建立,1770年传教士德莱佩在法国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聋校巴黎聋校。他在传教的过程中遇到了一队孪生聋姐妹。由于她们无法接受教义,他觉得其灵魂得不到上帝的拯救,于是从传教的目的出发萌发了教育聋童的想法,随后一直潜心研究聋教育。他认为手势是聋人的自发语言和进行思维、交际的唯一媒介,主张在教学中使用手指语。对聋人发音说话持反对观点、认为鹦鹉学舌,可导致聋生学习上倒退。与同时代的海尼克就手势语和口语教学途径的优劣进行长期辩论。在教学实践中,他发明了一套法语手势符号体系,将手势语作为教学手段,并写有使用有条理的手势对聋人进行教学、大

6、量经验证明的聋哑人教学中的正确方法等著作,成为手势语教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聋校的建立,德国的海尼克(Samuel Heinicke,1727-1790)于1778年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聋校(现名为“塞缪尔 海尼克聋人学校”)。他在1755年当私人教师时接触到第一位聋生,并受到一荷兰医生写的说话的聋子一书的影响。1769年起以聋教育作为职业。1778年应家乡选民的要求,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聋校(现名为“塞缪尔 海尼克聋人学校”)。在聋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经历三个阶段:(1)主张用书面语教学。(2)认为书面语与口语可并用,但强调以口语教学为主。(3)确立口语理论体系,

7、认为口语是发展聋人抽象思维的必要基础,提出先教聋人书面语危险和有害,书面语应从口语中获得的观点。他在教学生涯中,尝试用口语方式教学,创造了一套运用咽喉、舌头等言语器官和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帮助聋人发音的教学方法,成为口语教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张宁生主编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第26-27页。),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聋校的建立,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口语教学的发展,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mham. Bell, 18471922)崇尚口语教学,对手语教学一直持激烈的排斥态度。他对语言学知识的深厚功力和他为聋人实现语言交际所做的努力,推动了北美聋人教育的快速发展。1

8、872年,贝尔刚到达波士顿时仅有克拉克聋校采用口语教学法1,这时的美国给予了唇读教育以更多的关注,在他的大力推动下,1922年口语教学法在美国的普及率已高达80%(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2000:102)。 1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克拉克聋校教授他父亲所开创的可视语言符号系统(Visible Speech Symbols)。,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口语教学的发展,1880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第二届国际聋教育会议,确认了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1890年贝尔发明电话,并因而导致助听器的开发使用,口语教学法才真正成为美国聋教育的重要方法(王文科,1997:111)。随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在聋校中

9、推广口语教学。,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口语教学的发展,排斥看话训练,强调听能训练的口语教学模式 排斥听能训练,强调看话训练的口语教学模式 听能训练与看话训练并重的口语教学,一、世界聋教育的历史: 聋教育的发展趋势,1.口语法与手语法逐渐融合:全面交流法 2.科学技术的发展:助听器与人工耳蜗 3.教育思想的变革:正常化 4.萨拉曼卡宣言: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聋校的建立,1887年,美国传教士米尔斯夫妇( CRMills和 ATMills)在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创建了我国第一所聋校启喑学馆,这与其“聋哑儿子有着直接的关系”(郭大松、曹立前,1994:38)。他们根据美

10、国贝尔字母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聋校教材启哑初阶,实施以读唇、发音为主,手指语与笔谈为辅的教学法,故属于口语教学体系的课本。(张宁生、黄丽娇,2000:56)针对中国“十聋九哑”的观点,梅尔斯夫人阐述了“聋人不哑”的道理。她指出,聋哑人往往只是聋并非哑,但常因为从小听不见别人说话,无法通过听声音模仿发音,致使不会说话;而实际上,聋人的发音器官完好,经过特殊训练,可以通过口语表达思想、与人交谈。尽管“聋而不哑”的观念当时遭到民众的抵制,但影响了人们对对残疾的认识(宋龄,2003:55)。,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聋校的建立,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的张謇1903年考察了日本盲哑院后,萌发了创办盲哑教育的设想

11、,并于1916年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自任校长,“一直到1926年他病逝的20多年中,张謇先生开华人自办盲哑教育之先河,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使我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自教的南通盲哑学校从草创走上了正规,并带动各地先后创建了一批盲哑学校,张謇先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志和、余烈,1995:28)。1936年前全国开办的聋校主要有(见表11):,聋校发展:数据统计,聋校发展-数据统计,据统计,在1948年的42所特殊教育学校中,聋哑学校,国家公立6所,教会和私立20所,有的公立学校虽然挂了牌子,实际没有学生。如国民党政府社会部办的上海市特殊儿童辅导院成立数年,直到1949年春上海解放前夕,

12、才开始招收了几名聋哑学生;盲聋哑学校国家公立2所,私立4所(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1984:385)。其中绝大部分是曾经在聋哑学校读过书的聋哑青年创办的,从1937年到1949年这12年间,各地聋人办聋校约22所之多,占了这一时期创办的全部32所聋校的百分之七十(张宁生,2002(9):6)。 宋鹏程在聋人世界寻旧踪中回忆了这段经历:“我们这些聋哑青年,决心要自立、自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考虑到聋哑教育不普及,聋哑儿童失学严重,而聋哑人掌握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又是自立自强之本。只有经济上的自立,才能使聋哑人得到真正的解放。因此,我们选择了兴办聋哑学校这条路。道路一经选择,我们义无反顾,克服了

13、种种困难坚持办学,把聋哑教育作为终生的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张宁生,2002(9):5-6),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上半叶,有三种语文教学方法同时存在于中国聋校中,第一类是“以手代口”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占全国总校数的64.71%。第二类是所谓“手口并用”的,即预备班发音,一年级以上则以手语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有的也设有视话、说话等科目。这种类型占全国总校数的15.68%。第三类注重视话但也不放弃手语,这种类型占全国总校数的7.85%。(洪雪立,1954:47)由此可见,当时中国聋校大多数采用手语教学。,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聋教育的发展,由于建国前

14、进行聋教育的学校聋哑学校、盲聋哑学校,绝大部分都是私立性质和教会所办,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接收改造原来的聋哑学校和盲聋哑学校。,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的基本情况,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文革十年,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方针与政策:80年代末期,我国提出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是: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教育年鉴(1989):第117页。),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管理:1980年教育部成立特殊教育处,属初等教育司领导

15、。聋哑学校仍属于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以及相关厂矿企业所属部门管理。,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学制:文革后,大多数全日制聋哑学校仍实行八年制,聋哑学校初中班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第387页。)残疾儿童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原则上与当地健全儿童相同。盲童的初等学校(班)和初级中等学校(班),原则上实行“五、四”制,如有需要也可以实行“六、三”制,先普及五年或六年初等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发展四年制或三年制初级中等教育。聋童学校(班)原则上实行九年制,即在现行八年制的基础上,在增加一年职业技能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实行六、三分段,先普

16、及六年教育。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其学制不变。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9周岁,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过渡到6-7周岁。(中国教育年鉴(1989):第118页。),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4)教育任务:1980年4月,教育部长蒋南翔在全国第三届盲人聋人代表会议上,对进入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时期的特殊教育,提出了几项重要任务:(1)把盲聋哑教育纳入普及教育规划,继续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发展盲聋哑学校;(2)建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在职教师进修机构,提高师资质量;(3)在大城市逐步举办盲人聋哑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对有才能的盲人聋哑人进行培养,造就盲人聋哑人的专门人才;(4)建立特殊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指导特殊教育的实践;(5)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领导,提高特殊教育水平。(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第385页。)由此可见,我国聋教育也具有上述五个方面的任务。,二、中国聋教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5)发展概况: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盲聋哑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