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8297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6病因学说(精)(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病因学说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节 六淫 第二节 疠气 第三节 七情内伤 第四节 饮食失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第六节 病理产物 第七节 其他病因,病因学说概述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发病。另外,病理产物、医源因素、药物因素等,皆可成为病因。,病因分类 1. 六气

2、病源说(秦国医和 左传昭公元年) 2. 邪分阴阳(素问 调经论:风雨寒暑属阳伤体表;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属阴伤内脏) 3. 三部分类(灵枢 百病始生:喜怒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 4. 按发病途径分三类(金匮要略:入脏腑;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所伤) 5. 三因分类(宋陈言 三因方:六淫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其他为不内外因。),6.目前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7.本教材的分类: 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四、辨症求因(审症求因)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既是中医

3、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气候 变化 (六气),人体 正气,六淫,发病,不病,六气,(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

4、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二)寒邪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5、”。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三)湿邪 1.湿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重浊有质,损伤脾阳,阻滞脾气)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四)燥邪 1.燥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

6、伤津液 (2)燥易伤肺,(五)火(热)邪 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热迫血妄行) (5)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六)暑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

7、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邪致病,有伤暑(香薷饮)和中暑(白虎加人参汤)之别。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湿去热孤藿香正气散),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疠气的传染途径: 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二、疠气

8、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七情内伤: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

9、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 (如同六气与六淫的关系),情志 刺激,人体 正气,发病,不病,七情 内伤,七情,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 情志活动产生于五脏精气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2 .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藏 化 生 伤 伤 伤,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精,气,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能否致病,除与情志本身反应强度、方式有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内伤致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疾病;二是影响病情发展与转归。,(一)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如怒伤肝,

10、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等等。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如惊喜伤心,忧思伤脾;等等。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如大喜大怒易致心脑病发作。,(二)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 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 惊则气乱: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三)多发

11、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有利于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 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第四节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

12、,可分为两类: 一是摄食行为乖戾,有失常度,如饥饱失常、饮食偏嗜等; 二是所食之物不洁或不当。,一、饮食不节 (一)过饥(水谷之精不足营养不良) (二)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二、饮食不洁(食物中毒) 三、饮食偏嗜 (一)寒热偏嗜(过凉过热伤胃) (二)五味偏嗜(五味有偏,脏气偏胜) (三)食类偏嗜(肥腻食品,酒类甘令人中满,肥令人内热;膏粱之变,足生大丁),29位营养学专家提出 10种健康食品: 大豆(豆浆,豆奶);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卷心菜,白菜等);牛奶、酸奶;海鱼;番茄;黑木耳、松口菇等菌菇类; 绿茶; 胡萝卜; 荞麦; 禽蛋蛋白。 5种限食食品: 高浓度酒;烟熏类食品;

13、腌菜类食品;煎炸类食品;含糖饮料。,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 (二)劳神过度: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三)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损及心神。,二、过逸 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参见雷少逸逸病论。 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第六节 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

14、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一、痰饮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 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金匮要略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一)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

15、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病因 外感六淫 七情内伤 饮食不节,病机 脾肺肾肝 三焦功能 失调,水 液代谢失常,痰饮,(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 。故有“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之说。 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 2.影响水液代谢: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而出现神昏谵妄,或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致病特点示意图,痰 饮,血脉,脏腑 组织,脾肺

16、肾肝,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心,易于蒙蔽神明,百 病 多 由 痰 作 祟,妨碍血行,痰瘀互结,二、瘀血 基本概念: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瘀血与血瘀的关系: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 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但瘀血阻滞于血脉或脏腑之中,可致血瘀;血液运行不畅,久之发展为瘀血。,(一)瘀血的形成 凡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各种外伤,或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2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3因虚致瘀 气虚则运血无力; 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 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 津液亏虚,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