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53140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4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职业卫生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职业卫生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职业卫生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职业卫生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幻灯片(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及评价,第四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第五节 职业健康监护,第六节监测方法与监测周期,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一、调查的类别 二、调查步骤,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一、调查的类别 劳动卫生调查分为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及事故调查三类。 1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目的 对辖区所有工矿企业按单位逐一调查,其目的为掌握所辖地区或系统内的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辖区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2)调查内容 1)被调查单位的

2、基本情况。 2)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 3)作业场所和劳动条件。 4)劳动组织情况 5)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及其接触的人数。 6)作业环境及接触者的健康状况。 7)防护设备及使用、维护状况。 8)生活福利和职业卫生服务情况。 9)劳动者对危害因素的反应。,(3)调查方法 一般采用听、看、问、测、查、算等形式进行,即听取介绍、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的资料、口头询问、进行作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开展健康检查、进行资料分析计算。最后,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记录并完善职业卫生档案。,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2劳动卫生专题调查 (1)调查目的 针对某一行业、某工艺系统或某一有害因素的

3、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进行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的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卫生标准制定等研究。,2劳动卫生专题调查,(2)调查项目与目的 有害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揭示接触水平一反应的关系; 工作有关疾病的调查,探讨有害因素与导致非特异性职业疾患高发或加剧的因果关系; 作业环境监测方法的研究,以确定分析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质量控制要求等; 生物监测的研究,阐明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预示值、符合率及职业性病损早期检测的意义; 预防措施、控制效果的卫生学评价,对采取措施前后的作业环境、职工健康状况做分析比较,分析效果与效益等。,第一节 工

4、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3劳动卫生事故调查 了解事故全过程情况及细节,搜集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调查记录事故时的气象、设备、作业等的状态,调查防护措施;调查同类生产作业场所的事故情况。,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二、调查步骤,调查的准备 (计划制定文献检索确定调查对象),调查的实施,调查分析总结,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一、制定监测实施方案 二、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 三、数据处理 四、提交监测报告 五、监测资料整理 六、生物监测,主要内容,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一、制定监测实施方案 1、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 种类的多样性: 接触的变动性:强度、分布、时空 间断性:,第二节

5、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2、制定监测方案 (1)确定作业环境监测对象:基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考虑现场反映、查阅毒理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2)确定作业环境监测地点:经常操作且易于接触有害因素 监测布点原则: 要求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同一工种、同类设备或相同操作,至少设一个采样点;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不同工种、不同设备、不同工序,须分别设采样点; 同一车间、不同有害因素,须分别设采样点。 气体测定高度应没在作业人员的呼吸带处。 高温作业气象条件的测定应在作业人员操作位的胸部; 噪声的测定应以人耳高度为准; 微波的测定应在作业人员操作位的头、胸、腹、肢体等部位。,(3)作业环境监测类别和监

6、测时间的确定。 作业环境监测可分为系统测定和个人接触水平测定 1)系统测定方法包括 : 抽查测定: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测定,间隔时间大于1h,采样3次以上。 定期定点测定:在有害物质发生源附近作业人员活动区域,选择能反映作业人员实际接触情况的地点,在不同作业时间采样,并记录各种作业活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事故性测定:,2)个体接触水平测定 在一个工作班内利用佩戴在作业人员身上的个体采样器,连续不断的采集空气样品,进行检验分析。每个作业班连续采样不少于4小时。 同一工种,仅对1名人员测定,需测定3次,取平均值。 对3名以上人员进行个体测定,取平均值。,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

7、分析 1实验准备 (1)现场采样仪器设备准备。 采样仪器设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 17061)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检测分析仪器设备准备:校准 (3)个体防护用品准备。,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2样品采集 现场样品采集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样品采集规范(GBZ159)的要求。 (1)对于敞开式工作场所和大风天气条件,不宜进行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雨雪天气,不宜进行粉尘样品的采集。 (2)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滤料进行有毒物质样品采集,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制备空白对照样品,每种化合物一般为13个样品。 (3)对于采气袋和注

8、射器,在样品采集前,应用氮气或清洁空气充满收集器。 (4)样品采集完后,应测定采样流量并记录。,3样品的转移、运输和存储 (1)滤料样品采集后,应在洁净的环境中用镊子从采样夹中取出,受尘面向内对折二次后用衬纸包好后放专用的容器中。 (2)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采样容器样品采集后,迅速套上管帽,放置在洁净的容器中。 (3)注射器样品采集后,迅速封闭进气口,将进气口垂直朝下放置。 (4)空白对照样品应与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4现场检测 (1)根据年生产量和日生产量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日进行现场检测,并记录生产量。 (2)在进行有毒物质检测时,应同时记录测定样品采

9、集地点的温度和大气压,必要时测定和记录风速等气象参数。 (3)在现场检测的同时,应记录采样当天防护设施运转情况、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对象实际工作情况和异常情况等信息。,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三、数据处理 1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的,检测结果原则上应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结果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一位。检测浓度与职业接触限值的商值大于1时为超标,商值减1为超标倍数。 (1)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MAC)。 (2)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3)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

10、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两者中任何一项超过“GBZ 2”相应有害物质的限值,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符合时应指出不符合指标,列出具体数据,给出同一工种和同一有害物质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当短时间接触浓度不符合时,列出具体数据,并指明工作岗位、采样地点和时间段,给出超标倍数。,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2物理因素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略) 3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分析 (1)根据现场存在的有害因素或有害物质性状,评判防护用品的适用性。 (2)根据个人防护用品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现场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浓度、日接触时间,初步推断防护用品更换周期的有效性。 (3)根据个人防护用品

11、对有害因素的防护参数,初步推断防护的有效性。,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四、提交检测报告 1检测与评价报告包括检测内容和评价内容:检测报告可作为检测与评价报告的附件。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应包括:检测与评价范围;检测依据和评价依据;气候和环境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描述;防护设施运行情况;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劳动者作业情况;劳动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情况;检测结果汇总;检测结果评价。,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五、监测资料整理 按照卫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的规定,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测定点合格率、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及测定率等。 多采用区域定点采样所

12、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 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 测定值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 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此时应选用几何均数表示; 大多数测定值较集中,只有少数分散于一侧,或一侧测定值只有大致的范围而无确切数值时,可采用中位数表示。,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六、生物监测 指定期(有计划)地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包括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呼出气中毒物含量的测定,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和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

13、测定等。,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1生物监测的特点 (1)生物监测的优点。 1)通过生物监测,能够了解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局部浓度和累积生物效应,尽早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2)生物监测则可以测定不同途径和不同来源(职业接触和非职业接触)总的接触量,能更好的反映接触水平 3)生物监测的结果与健康效应间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4)能够考虑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有利于发现易感个体。,(2)生物监测的缺点。 生物监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监测过程复杂,不易控制; 只适用于摄入人体或被人体吸收的化学物质,而不能用于在暴露部位直接起作用的物质,亦不能用于噪声、电磁辐射等物理

14、因素的监测。,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2生物监测指标的类别 (1)接触指标包括特异指标和非特异指标。特异指标是指化学物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非特异指标只要用于群体监测,如苯接触人群,测定尿中S苯基巯基尿酸做为监测指标。 (2)生物效应指标。 (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靶作用部位的毒物和其代谢产物的浓度 ) 如CO中毒采用碳氧血红蛋白。 (3)敏感性指标:查明敏感人群形成的原因、毒作用机制。,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3生物监测的程序,选择生物监测的项目和指标,采样(血和尿),选定样品的分析方法(分光光度,气象色谱),监测结果的评价,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4生物

15、监测的卫生标准 生物监测卫生标准的确定是建立生物监测指标的前提。 生物接触限值表示接触作业人员对有害物质发生生物反应的警戒值,或组织、体液、呼出气体等生物材料有害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警戒值。 我国已颁布了11项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作为推荐标准。,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主要内容,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 ) 1概述 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情况进行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包括如下内容: (1)接触人群的

16、特征分析; (2)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 (3)接触水平的评估(通过作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等资料预测接触水平外)。,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2接触评定的方法 (1)询问调查(Interview Survey) 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 (2)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主要是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途径、方式、水平的测定和评估 (3)生物监测(Biomonitoring ) 实际测定进入靶组织、器官、细胞或靶作用部位的有害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生物效应剂量)。 (4)接触水平评定(Assessment of exposure level ) 接触水平,可采用个体采样器计算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估算。通常将吸收系数假定为1,而一个工作班(8 h)中吸收的空气量按10m3进行估算。,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 ) 危险度是指按一定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