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338961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常用手法,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寺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

2、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间接抒情常见的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将主观情感潜藏在客观写实的艺术形象之中。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

3、的景物之中 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 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成了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情景交融就是审美主体把情感扩散放射,移入景物之中,使景物涂上情感色彩,具有情趣,并随着审美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作为审美客体的景物被涂上情感色彩后,又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的波动。这样,主与客,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互相渗透,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

4、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

5、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姜夔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抑扬,

6、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楼”,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联想和想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想象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采用的就是联想。,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7、。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赋、比、兴,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三、修辞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贺知章咏柳:“碧

8、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

9、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朱淑真生查子元夕),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借代,不直接说出

10、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偶,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仪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