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337877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66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_4(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5 单元学习总结,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内容索引,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线索梳理,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

3、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重点突破,2.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宋明理学一改前代学术思想研究的墨守成规,从个人的身心修养来体现儒家学说的义理,丰富了儒学的学术内容和文化底蕴。 (2)朱熹的学说

4、在元朝以后成为儒学正宗,他所编四书章句集注,更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影响深远。 (3)理学提倡个人修养,讲求纲常伦理,提倡忠孝节义,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社会风气,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对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4)理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导致很多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而提倡的纲常伦理对社会发展也有着严重的束缚,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更抑制了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天性,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中国明末清初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中外比较,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乙,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5、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抓关键: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的原因,第二步:逐项分析,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高分策略指导,材料来源,(1)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2)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辨。 (3)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文字材料。,解答技巧 (1)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2)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3)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4)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