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320551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8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卷(全国i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9 年高考试卷预测卷(全国年高考试卷预测卷(全国 I 卷)卷)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

2、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 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 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 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 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 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 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 、“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

3、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 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 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彰响到晚唐北宋一 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 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 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 不可学的天才

4、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 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 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 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 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 韩都是儒享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 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 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

5、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 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 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 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 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 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2 (摘编自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

6、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是因其影响更深远。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

7、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需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日,吴庆龙博士与合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 1922 年左右, 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但他们推测“大禹

8、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 存在可能与此有关,却在学界与公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其实早在本次研究之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就没有定论。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西汉史 记、战国的竹书纪年,以及尚书之类儒教典籍中,相关记载零零碎碎、语焉不详。 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之后,怀疑夏、商存在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殷墟遗址 甲骨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 希望,王国维先生就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 随着上世纪 50 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夏朝的存在似乎又有了考古学依据,因为二里头 文化在地理与

9、时间上似乎与夏重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和许多中国学者都相信,那里 是古代一处大型都邑,只是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 由于至今没有甲骨文等实际证据出土,西方考古学家多认为二里头遗址尚不能作为所谓“夏朝” 存在的证据,何况先入为主地默认可疑史料的真实性,再按图索骥、按自己的意愿强行解读考 古发掘,也不是科学的方法。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二: 本研究预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1920-1900BC) 3 (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 材料三 帮助徐旭生找到二里头和其他苦干“夏墟”的,绝非某一部或某几部具体的文献。他所依靠的 是一整套文献系统及个人的判

10、断。徐旭生认为:未经系统化的材料比综合材料价值更高:史料 价值之间具有等级关系,第一等如金文和诗经左侍等先秦文献,第二等如尚书三 篇,第三等如汉代新综合材料世经等,如无特殊理由,低等级的史料不能用来非议高等级 的史料。有了以上的原则,徐旭生梳理了历代文献,从先秦典籍中得到关于夏代地名的史料 80 余条,西汉人书中 30 余条在左右,去除重复、无关、字义多歧而无法利用的,又经分析, 最终才得出结论,该去两个地方重点寻找“夏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 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概 而言之,“豫西”与“晋南”。二里头是在豫西调查中

11、发现的,但徐旭生生前并没有完成他所 设想的全部调查计划,后来很多和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正是在延续徐旭生的调查计划中发现的。 徐旭生也因此被称作“夏文化探索的总设计师”。 (摘编自刘周岩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约在公元前 192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几乎与 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型。 B从公元前约 30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了青铜器时 代早期,有多种文化前后相继。 C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有陕西龙山、陶寺和河南龙山三种文化并存,其中河

12、南龙山文 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D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晚齐家、二里头和岳石文化都开始于公元前 1900 年的转型期,这与研究 者预计的夏朝开端时间吻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庆龙团队的研究证实了公元前 1922 年黄河上游特大洪水的存在,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 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 B记载夏朝的史料零散模糊,学者对其态度不同。顾颉刚怀疑夏朝的存在,而徐旭生从中梳 理出寻找“夏墟”的方向。 C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所以很多民国学者包括王国维先生都相信商 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 D中西方学者在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存在的证据方

13、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 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 6在吴庆龙团队之前,不同的学者在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态度,请对 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6 分) 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回到苏州 范宇 (1)苏州是一个梦,前世今生,似乎做了两三千年,在时光的轮回中,不知烙下多少的思念 与企盼。初到苏州,一点也不觉得陌生,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杨垂柳,古井深巷,都像恋 了几世的情人,此生不曾相见,却早已在心中影影绰绰。因此,与其说我与苏州是一场邂逅, 不如说我是在出走多少年后,回到苏州。 (2)我是清晨回

14、到苏州的。 (3)薄凉的阳光从河对岸的屋檐之上,慢慢地洒过来,洒在碧绿的河水里,也投向斑驳的粉 墙上。此时的阳光像一支毛笔,在苏州的宣纸上,写下一个飘逸如行云的字静。平江路上, 还没有几个行人,大多数铺子木门紧闭,只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在河边的柳树枝头歌唱。静 是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一眨眼的功夫,整个人就好像回到了古时的城池,周围的一切都古色 生香。 (4)是什么样的磁场和力量,会让一个人不顾一切地从喧哗走向静谧? (5)有几个讲着吴侬软语的妇女,不知从哪条巷子里钻出来,手里端着木盆,木盆里随意装 着一些衣物。河道两岸留有一些埠头,有些埠头在路边,有些埠头干脆就在民居的楼板下面, 埠头皆用古老

15、的石头砌成。那些妇女,就在这些埠头上,捣着衣物,偶尔闲聊几句,偶尔也嬉 笑几声。河道里掀起一层层水波,碧绿绿的,渐次迭宕开来,便拉开了整个苏州城的安闲时光。 (6)河里开始有船驶来。不,应该是划来的。 (7)船是旧时的乌篷船,没有发动机,也就没有了轰鸣。最初划船的是一个中年的男子,他 一边划船,一边往河面上打量着什么。偶尔有一些飘着的塑料瓶子或垃圾袋,他便用绑着网兜 的竹竿将之打捞上来,然后装进放在船上的箩筐里。长长的河道里,他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或 许,苏州的清雅与灵韵能够得以保存,与这样的呵护是密不可分的。在苏州,好像每个人都小 心翼翼的,深怕惊扰了历史,也怕打破了原本拥有的烟火之气。 (8

16、)再过一会儿,划来的船上,便载着一些游客。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在苏州行走,最 好是坐船。苏州在水上,水的滋润生成了苏州的主要性格。穿行于水上,就好像穿行于画卷之 中,两岸的老房子,以及前方的石拱桥,都是水墨点缀。 (9)一个人在平江路上的街道或小巷中慢慢行走,又是另外一番味道。一切都慢下来了,刚 来时,甚至会感觉慢得有点让人着急。有些院落的门虚掩着,偷偷从门缝中往里瞄一眼,却看 到偌大的一个庭院里,只有一个老人躺在藤椅上小憩,旁边放着一壶茶。也有一些老人围坐在 河边,泡着茶,收音机里播放的是苏州的昆曲。我听出来了,是著名的牡丹亭“却原 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不时,老人们也会跟着哼唱几句,好像人 世间的纷繁与杂乱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将苏州活成了典型而地道的江南,也让世人见证了最古 老的中国。走在他们中间,无论再远而来,都会沾染上一些慵懒的气息。 (10)很奇怪的是,平江路的街道和无数条巷子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都觉得不够,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