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药理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16419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药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执业药师——药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执业药师——药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执业药师——药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执业药师——药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药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药理学(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培训 -药理学,1.什么是执业药师考试 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由国家人事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拟订考试科目和考试大纲,编写培训教材,建立试题库及考试命题工作。按照培训与考试分开的原则,统一固化并组织考前培训。人事部负责组织审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试题。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考试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确定合格标准。,一、执业药师概况,2.考试科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发199934号文件精神,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分为四个科目,1. 药事管理与法规 2.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3. 药学

2、专业知识(一) 4. 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学专业知识(一)(100分),药物分析 药理学,一、药理学在执业药师考试中的权重。 权重:药学专业知识(一),含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卷面分值比例为6:4;药理学,84题,占60分 二、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大纲一共八个大单元,40个小单元,100多个细目,300多知识要点。 总论:包括绪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及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重点学习药效学及药动学的理论及参数在指导药物应用中的意义。,二、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大纲一共八个大单元,40个小单元,100多个细目,300多知识要点。 总论:包括绪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及影响药物作

3、用因素。 重点学习药效学及药动学的理论及参数在指导药物应用中的意义。 各论:分为七大单元,包括化学治疗药物、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于血液、呼吸、消化等系统的药物、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 学习药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重点关注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代表药,第一章、绪 论,药物:是指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 理过程,用以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

4、容是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因素(2007,1) 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地位和应用,1.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 (1)主要药效研究 (2)药代动力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 期,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一般选20-30例成年志愿者,观察人体对受试药耐受程度和药动学特征 期,疗效初步评价试验,双盲对照试验,100例,受试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期,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随机对照原则,大于300例,进一步评价受试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利益与风险,为新药注册申请提供

5、依据 期,批准新药上市后监测,大于2000例,广泛使用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P450酶系及其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肝肠循环 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关消除;药峰时间;药峰浓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清除率,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代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大过程。,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 1.简

6、单扩散:顺浓度差跨膜转运,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无饱和、无竞争, 以分子形式转运: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 2.孔道转运:生物膜上有水孔道和蛋白质孔道,水和一些蛋白质等经孔道转运(水、乙醇、尿素) (二)载体转运 1.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跨膜转运,消耗能量,需载体,有饱和、有竞争、有选择(Na+、K+等肾小管对有机酸如-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机碱如吗啡的特殊转运) 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跨膜转运,不消耗能量,需载体,有饱和、有竞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胆碱进入神经末梢) (03.2葡萄糖的主要转运方式是?),二、药物的吸收,1、吸收:是指药物由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

7、脉给药除外) (1)消化道吸收:包括口腔吸收、胃吸收、小肠吸收、直肠吸收。其中小肠吸收为主(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PH适当,技能吸收酸性药物又能吸收碱性药物) (2)注射部位吸收: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不包括静脉注射 动脉注射和鞘内注射 (3)肺部吸收:挥发性或气体药物通过飞上皮细胞或气管 粘膜吸收 (4)经皮吸收:局部,取决于用药面积、药物脂溶性、皮肤受损情况。,2.影响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易在胃内(酸性环境)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小肠(碱性环境)吸收。 药物吸收与排泄的规律: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2)药物的剂型:药物制剂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 (

8、3)首过效应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称为首关消除。故采用舌下给药、直肠给药可避免药物的首关消除。 (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 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不能采用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 (2007,2有关药物的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三、药物分布 1.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转运至机体各组织的过程。 2.影响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结合是可逆的,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影响药物转运,具有竞争置换现象),未

9、被结合的药物则称为游离型药物(具有药理活性) 机体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BBB):保护大脑,只允许分子量小、脂溶性较高的药物通过BBB进入脑组织(由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组成) 2)胎盘屏障:将母体血液与胎盘血液隔开的屏障,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区别,几乎所用药物均通过,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孕妇禁用 3)血眼屏障: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四、药物的代谢 1.代谢: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肝脏是主要代谢器官。过程分为相(氧化、还原、水解),相(结合反应,使产物极性大,易溶于水而排出体外) 2.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肝药酶,在药物的

10、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药酶诱导剂:P450酶可被肝药酶诱导剂诱导使其活性增加。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等药物能诱导P450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药酶抑制剂:P450酶可被肝药酶抑制剂抑制使其活性减弱。如氯霉素、别嘌醇、酮康唑、异烟肼、西咪替丁、吩噻嗪类等药物能抑制P450酶的活性,降低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增强,五、药物的排泄 排泄:血液中的药物或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1)肾脏排泄:是药物主要排泄途径,通过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随尿排出。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或酸化尿液则使碱性药物在

11、尿中离子化,加速其排泄,这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2)胆汁排泄:某些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意义:药物的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3)乳汁排泄:乳汁pH略低于血浆,因此吗啡等弱碱性药物可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4)肺排泄:肺是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如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5)唾液、汗液及粪便的排泄,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药动学参数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一时间为很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的到反应血药浓度动态变化曲线,称浓度-时间曲线。 血药

12、浓度峰值称峰浓度;达到峰值需要随时间称峰时间 由浓度-时间曲线和很坐标围成的面积称为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2.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1/2反应药物消除的快慢程度及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一般要经过5-6个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停药也要经过5-6个t1/2基本消除。,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特点: a.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b.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c.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 经过5个半衰期后,体内药物可基本消除干净。 d.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可逐渐累积

13、,经过5个半衰期后,消除速度和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半衰期不固定。,3.消除率(CI):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机体中被清除,CI是各器官消除率的总和。 4.生物利用度(F):机体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分数,主要采用非血管途径给药的AUC与其静脉注射的AUC比较。 相对生物利用度:一种受试制剂与已知的参比制剂的吸收程度的比较,主要用于比较同种药物的两种制剂的吸收情况。,F=,AUC血管外给药,AUC静脉注射,100%,F=,AUC受试制剂,AUC

14、标准制剂,100%,5.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分布所需要体液的总容积,不代表真正地容积,只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程度(Vd越大结合程度越弱,反之越强),无直接生理学意义。 6.稳态血药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经过多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出现有规律的波动,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递增速率逐渐减慢,当给药量等于消除量时,血药浓度呈锯齿状波动,直到稳态浓度。一般药物要经过56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掌握: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极量、

15、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效能、效应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受体概念、受体特征;受体类型 熟悉:激动药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 ;第二信使,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对因治疗:用于消除致病因素的治疗。用药目的-用来消除致病因素(抗生素杀除体内病原微生物) 2.对症治疗:用于改善患者的症状的治疗。用药目的-改善患者症状(解热镇痛药药降高热) 3.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注:使药物固有且可预知的作用,是药物作用广泛和选择性低造成的,反应轻,随治疗目的

16、不同可以发生转化。 (2)毒性反应:药物在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 注意:反应严重,可以预知可以避免。“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形 急性毒性反应:剂量过大用药后立即发生,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反应:用药时间过长,体内缓慢蓄积后逐渐产生,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3)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注:与药理作用和剂量多少无关,很小的剂量就可引起,过敏体质易发生,不可预知,过敏反应症状相同。 (4)后遗效应:在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然残存的药理效应。(安眠药的头昏) (5)继发效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长时间复用抗生素后,敏感菌被抑制,一些不敏感菌大量增生,引起继发性的感染)。 注:不同于后遗效应。 (6)停药反应: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后,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病情加剧,又称反跳现象。(激素) 注:与药物产生依赖性后停药时产生戒断症状相区别 (7)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先天性遗传,红细胞葡萄糖-6-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