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九章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90037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九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心理学第九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心理学第九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心理学第九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心理学第九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九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九章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识记),本章共有24个知识点,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领会)P211-216 (1)本能需要:基本观点 赞-威克斯勒母婴实验、哈罗的恒河猴实验 (2)合群需要:沙赫特的合群需要实验 高恐惧感 (3)自我肯定的需要:观点 库利的“镜像自我”实验,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是以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合群需要: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与人交往能

2、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这就是“镜像自我”。,3.人际交往的理论: (领会)P216-219 (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 三需要 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

3、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2)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经济学概念 报偿和代价之比 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誉等非物质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4.沟通:(识记)P220 广义沟通:人与信息、机器、大自然等的交流。 狭义沟通: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 5.人际沟通的功能:促进人们之间了解,协调社会生活;需要满足 (领会)P220-221,6.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和模式:7要素(领会

4、)P221-223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沟通背景 信息源: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信息: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 目标靶: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背景:沟通发生的情境。,7.人际沟通的类型: (领会)P223-227 (1)言语沟通:(2类: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除说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如手势、身体姿势、音调、身体空间、表情等。 6类:表情、眼行为(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身体语言(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或身体动作、服饰、讲话风格和人际空间。 8.非言语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简单应用

5、),9.人际吸引的条件: (领会)P227-230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决定性作用;互补性典型例子:支配性男与顺从性女配成良好的夫妻。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空间距离近,如邻居,同桌等)与熟悉性,10.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最常用)(领会)P231-233 (1)提出者:莫雷诺 (2)原理与假设 (3)基本步骤:其一,其二, (简单应用) (4)应用:同伴提名法、参照测量法和关系测量法,社会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通过

6、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力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社会测量法 (1)原理:莫雷诺认为,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按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理联系状况。,(2)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的时候,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 (3)步骤: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选择的人数

7、最好限制在5人以内,一般不提倡用反向选择的方法),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人际关系矩阵表和人际关系图)。,(4)应用: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应用广泛,如用于儿童群体人际关系测量的“同伴提名法”,用于测查群体成员选择动机好被成员所重视的人员范围的“参照测量法”和“关系测量法”等。,11.群体: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识记)P233 12.群体的主要功能: (识记)P234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 2)使成语具有认同感; 3)使成员获

8、得社会性支持。,13.群体的一般特性:(领会)P234-236 (1)群体规范: 定义: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作用: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作用,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还可以作为成员们彼此认识的依据。 种类: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2)群体的凝聚力:定义(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 正向力量(成员间的人际吸引;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向力量(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3)群体中的角色:定义(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

9、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 (4)群体的领导: 定义: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会必然产生; 领导理论:个人特质理论(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情境特质理论(情境因素决定个体能否成为领导者),14.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识记)P237 15.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如考试) (了解)P237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在1897年提出的。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原因分析: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助长简单工作效率;发散注意力干扰复杂

10、工作效率。P237-238,16.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领会)P238,17.社会惰化的(了解)P238-239 原因:社会评价的作用;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减少途径:1.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公布成员成绩,使大家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

11、模的群体,使更多群体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18.去个体化:费斯廷格等提出,定义(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体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识记)P239 19.去个性化的主要原因(匿名性;自我意识降低),20.群体极化: (了解)P240-242 定义: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原因: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1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互相影响;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实质上就是信息的影响、社会规范的影响),21.群体思维:(了解)P242-243 定义: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是,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防止不良影响的途径:领导人公正、培养公开氛围;鼓励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请“局外的专家们”提出挑战;安排“第二次机会”会议。,22.从众: (1)定义: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一

13、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领会)P244 (2)阿希的经典实验关于比较线段的长短 注:增加阿希实验情境的模糊性,则从众率就会增加,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3)易发情境: (了解)P245 1) 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 2) 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 3) 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 4) 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 5) 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 6) 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

14、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4)从众原因: (领会)P245 1) 行为参照; 2) 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 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23.服从: (识记)P246 (1)定义: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非自愿性 (2)米尔格拉姆经典实验 (领会) (3)影响因素:命令发出者;命令的执行者;情境因素 (4)原因:合法权力;责任转移,24.试述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简单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