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9955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新光小学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篇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夏复兴 人人有责,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新光小学 四年级三班,礼仪篇,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进退有节,礼尚往来 礼贤下士,扫榻以迎 温文尔雅,洗耳恭听 相敬如宾,礼让三先,中国古代的礼仪绝大多数都由西周初年周公创立。 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内容都保存在“三礼”中,礼文化,关于礼仪的成语,华夏文化的核心,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文化 5种,又叫抱拳礼,正式称呼叫揖礼,是传统见面礼 论语 微子:“子路拱而立。”,古人以左为敬,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外,表示真诚与尊重。丧事则相反。 女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若遇丧事行礼,反之。,拱手礼,旅揖 按等级分别作揖 土揖 用

2、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时揖 同辈日常辞别礼 天揖 正式场合对尊长及同族人行礼 特揖 逐个作揖 旁三揖 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作揖,天 揖,时 揖,土 揖,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本模板的所有素材和逻辑图表,均可自由编辑替换和移动。,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本模板的所有素材和逻辑图表,均可自由编辑替换和移动。,唐 柳宗元 入郡腰恒折, 逢人手尽叉。,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略有不同,叉手礼,这种行礼方式适用于男女老幼,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行军礼时,右手持武器,左手抱住右手。 古人以左手为善,右手

3、为恶,左抱右,寓意扬善隐恶。,抱拳揖礼 源于古代军礼,左掌代表德、智、体、美。屈指表示不自大,右拳表勇猛。左掌抱右拳,表示节制勇武,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是一家,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求知,立掌如月,握拳如日,意为推让。,在现代,“抱拳礼”是武术界的礼节。,冠礼,嘉礼的一种,也叫成年礼、成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由家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举行冠礼就是要提告诉行冠礼者:,周始,唐继,南北沦,清灭,今而重生,汉盛,宋兴,元沉,明复,近亡,冠礼的历史演变,从此将由 “孺子”转变为成年人,要

4、为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努力。,行礼时,长辈会祝辞: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与会的德高望重的嘉宾为受礼者取字。 例: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择日,祝辞,冠礼前要先卜筮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取字,02,03,04,编辑文字,编辑文字,编辑文字,编辑文字,近代在西化思潮冲击下,冠礼被中国人彻底遗忘。,清军入关,“剃发易服” “十从十不从”让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仪。,明朝,从皇帝到庶人,冠礼都很盛行,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宫廷没有冠礼,而民间仍有保存。,宋代的士大夫主张要在

5、全社会复兴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隋唐恢复了汉家礼仪,天子、皇太子、亲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种等级的冠礼。,从南北朝到隋唐,因“五胡乱华”,冠礼一度废而不行,魏晋时,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并且开始以乐伴奏。,汉代极重冠礼,近些年,冠礼被重新重视,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始于周代,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簪子。女子年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行礼日期一般选择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笄礼,第三节,又称舍采、祭菜,中国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

6、尊师的重要性。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 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 “快”放肆。,后代儒生大都遵循荀子的教诲,在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刻也不敢忘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同样深入人心,乡里社会同样有着尊师重教的好风气。,释菜礼,古代学生入学,必须行拜师礼。 拜师要敬献束脩和释菜。 束脩是贽礼中非常薄的一种。 脩,干肉,1条干肉为1脡,10脡为1束。 束脩礼一直沿袭至明清,虽然后世送的礼物已不尽相同,人们却始终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束修六礼: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

7、),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 回礼:龙眼干、芹菜和葱(聪明)。,称师父,称恩师,称“再生父母”。 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路上相遇,要趋行敬礼,等老师先走;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拜师,敬师,尊师表现,学生离开老师之后,如取得成就,或遇到老师生日,或逢年过节,仍要向老师汇报、送礼,表示不敢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此外,凡老师去世,学生都得参加为老师举行的一系列丧葬礼仪。 按照礼制要求,师生关系不是亲属关系,守孝不必穿丧服,而只是在心中哀悼,故称为“心丧”。,报师,祭师,教育业:孔子

8、 建筑业:春秋鲁班 农业:神农氏(后稷) 裁缝业: 黄帝 纺织业:嫘祖 织布业:黄道婆,商业:范蠡 餐饮业:春秋易牙 酿酒业:仪狄、杜康 豆腐业:西汉淮南王刘安 馒头糕饼业:诸葛亮 烤鸭业:朱元璋,风水:东晋郭璞 茶业:唐代陆羽 鞋匠:战国孙膑 戏曲业:唐玄宗李隆基 评书业:明末柳敬亭 相声:西汉东方朔,涮羊肉:忽必烈 旅游业:徐霞客 中医业:战国扁鹊、三国华佗 制笔业:秦朝蒙恬 造纸业:东汉蔡伦 印刷业:北宋毕升,行业祖师爷,乡饮酒礼,最初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之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道光年间,清政府将各

9、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乡饮酒礼被废止。,古代嘉礼的一种,始于周代,存在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射礼,六艺,公元前1046年的周代,规定学生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乐,射,御,礼,书,数,第四节,5礼:吉、凶、宾、军、嘉,5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5御: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6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数:指理数、气数,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射礼4种,大射,燕射,宾射,乡射,礼记射义:“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

10、也。”,射礼,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礼仪,从先秦到宋明,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射礼还是民间主导的乡射礼,一直延续,生生不息。,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大射礼是天子、诸侯举行的礼仪。唐代后算为军礼定为国家之事。,向飞卫学习射箭,纪昌学射。,古 代 神 箭 手,箭神之箭后羿,三国第一神箭手吕布,“雀屏中选”李渊,百步穿杨养由基,纪昌,东汉神箭手甘父,一箭双雕长孙晟,不射之射飞卫,飞将军李广,夏国部落神箭手,孩童时就能用小弓箭射死飞舞的苍蝇。当皇帝后贪爱打猎,被谗臣逢蒙所杀。,春秋楚国神箭手,“百发百

11、中”、“百步穿杨” 都出自他。,西汉人,“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说的就是他。,陪张蹇出使西域,13年后,去的100个人中,只有他与张蹇得以归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南北朝时期洛阳人。陪突厥王打猎时,一箭射中了两只雕。,比武招亲中,以两箭射中孔雀图里孔雀的两只眼睛,顺利过关。,春秋时赵国邯郸的著名神射手,被尊称为“不射之射”。,“毋放饭”自己吃饱之后剩下的饭不可以再放回去。 “毋反鱼肉”让别人吃自己的剩饭剩菜是不礼貌的。 “流歠”是大喝的意思,会给人一种抢吃抢喝的感觉。 “扬饭”为了让饭快速冷下来的行为。 “咤食”吃饭的时候口中发出声音。 “啮骨”吃带骨头的肉时,用牙使劲地咬骨头,发出

12、怪声。 “固获”一直吃自己喜欢的菜,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饭黍毋以箸”吃黏米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因为米粒会粘到筷子上,不宜再用筷子夹取菜肴。 “嚃羹”,大口喝菜汤,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十分不雅。 “絮羹”,往菜汤里加调料。做客时,上菜之后再让主人加佐料,会让主人很尴尬。 “刺齿”剔牙,在饭桌上剔牙是极不雅观的。 “歠醢”喝肉酱。肉酱是用来蘸肉吃的,这让主人过意不去。,餐桌礼仪,礼记曲礼: 毋抟(tun)饭,毋放饭,毋流歠(chu),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 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 饭黍毋以箸,毋嚃(t)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hi)。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13、拓展了解,古人的随身 三小件,齿 签,耳挖勺,梳 刷,最早的牙签出土于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 齿签也称剔齿签、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杨枝、嚼杨枝,即现代的“牙签”,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 汉魏时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曹操就喜欢剔牙。 日本至今仍称牙签为“小杨枝”。 古代牙签有骨制、木制、金属等质地,可重复使用,非常精致。,最早的耳挖勺出土于距今3000年前的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 当时贵族的耳挖勺多用玉来制作。再早前的耳挖勺常用兽骨制作,后世多用竹、木、金属来做,其中以金属最多。明清时,民间多用银来制作耳挖勺,当时耳挖勺、牙签、镊子等三种随身佩挂的小用具被称作“银

14、三样”。 唐朝,耳挖勺叫“剜耳匙”,别称“铁了事”,因为耳挖勺是用铁做的。 佛教中,挖耳是自净身心的一种手段, “十八罗汉”中就有一位“挖耳罗汉”。,最早的骨梳出土于距今6000年的刘林遗址。 古人称梳子为梳刷、栉,传说是祖黄帝次妻方雷氏发明的。 中国人用梳的历史比牙签、耳挖勺还要早。 古代男女梳子不能混用,否则不合礼仪。,梳子还是一种养生工具。每天多梳头,可疏通血脉,去病强身。,唐朝名医孙思邈曾提出:“发宜常梳。” 宋朝的陆游梳不离身:“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 “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 苏东坡也爱梳头:“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明代沈仕:“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 明代焦竑还总结出一套“神仙洗头法”:“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现代医学也已证实,勤梳头确实好处多多。,谢谢观看,指导老师:龙恩梅 文案策划:李念桐 设计制作:徐应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