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633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6.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第四单元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药商品购销员(基础知识) 第4单元 药物基础知识,主讲:姬培震,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第四单元,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五节 药物的质量标准,第六节 药品包装与标志,第四单元,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培训目标 1.掌握药物的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概念,特殊药品的种类 2.熟悉常见的药物剂型及其特点 3.了解药物剂型的概念及作用,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一、药物的分类,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1.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将药物按国家管理要求分类,按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分类,按药物来源分类。,(l)中药与西药。 中药指在中医

2、理论指导下,用于人体的健康与防治疾病的天然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西药,一般指化学合成的药物。,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处方药(prescription-only medicine,POM)主要用于较严重疾病,消费者不易把握药品的使用。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主力医生处方才可调配购置和使用。 非处方药(over the count,OTC)是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用于一般轻微常见病的药物。不需凭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置和使用。,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3)国家基本药物。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发展中国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我国从1982年开始遴选国

3、家基本药物,其后发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了我国防治疾病必需的药物(中药约1200种,西药约770种)。自1996年起,每两年调整一次目录。,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 该目录药品包括甲类目录药品和乙类目录药品。甲类目录药品是临床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同类药品中价格低的药品。 乙类目录药品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比甲类目录中的同类药品价格略同。,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5)特殊管理药品。 药品管理法第35条规定,序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 包括: 1)麻醉药品。 2)精神药品。 3)医疗用毒性药品。 4)放射性药品。,(1)作

4、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2)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3)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4)利尿药及脱水药 (5)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6)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 (7)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8)子宫兴奋药 (9)性激素及避孕药 (IO)组胺受体阻断药 (1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12)抗甲状腺药 (13)降血糖药 (14)抗菌药物 (15)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结核药、抗麻风药 (16)抗寄生虫药 (17)抗恶性肿瘤药 (18)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9)其他。,2按药理作用分类,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1.剂型的概念与作用,二、药物的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剂型(fo

5、rms of drug)指药物制剂的形态,指由于药物不能直接供应患者用于疾病的防治,必须制成适合于患者应用的最佳给药方式。也根据药物性质,以及治病和处方的要求制成的药剂(成品药)。合适的剂型是为了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以及便于使用、储存和运输。,(1)剂型的分类,二、药物的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1)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人有肝脏首过效应,如口服给药。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人无肝脏首过效应,如注射剂、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 2)按形态分类。分为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按照药物制成的形状,例如片状、丸状、膏状等。,(2)剂型在药物的应用过

6、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药物的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2)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性质。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4)特殊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5)剂型明显影响药物疗效。,(1)剂型的分类,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常用剂型主要包括液体药剂、注射剂与滴眼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丸剂、片剂、栓剂、软膏剂、膜剂、气雾剂、中药制剂、缓释剂与控释剂、靶向制剂等。,(1)液体药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是药物分散在适当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制剂。内服液体制剂如糖浆剂、合剂、乳剂、混悬剂、滴剂。皮肤外用的有洗剂、

7、搽剂。直肠、尿道、阴道用的灌肠剂、灌洗剂。五官科用的洗耳剂、滴耳剂、含漱剂、滴鼻剂等。,(2)注射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1)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液。 3)乳剂型注射液。 4)注射用无菌粉末。,(3)颗粒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颗粒剂是药物与适当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制剂,可直接服用,也可冲水饮用。,(4)胶囊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胶囊剂是将药物装入空心硬质胶囊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的固体制剂。,(5)滴丸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混匀后,滴人不相混溶的冷凝

8、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滴丸剂。,(6)片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1)压制片。如复方阿司匹林片。 2)包衣片。如红霉素片。 3)泡腾片。如止泻1号片、滴净沸腾片等。 4)咀嚼片。如酵母片等。 5)多层片。如用速效、长效两种颗粒压成的双层复方氨茶碱片。 6)植入片。如避孕药植入片。,(7)栓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栓剂是将药物与适当基质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适用于人体腔道给药的固体剂型,塞人腔道能迅速软化融化或溶解,逐渐释放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8)气雾剂。,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气雾剂是将药物与适宜的拋射剂装于具有阀门系统的耐

9、压密闭容器中的特殊制剂,使用时抛射剂的压力喷射出药物。,(9)缓释剂型。,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缓释剂型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使其在体内持续释放药物的剂型,如硝苯地平缓释片。,(IO)控释剂型。,2常用剂型,第一节 药物的分类及制剂特点,为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使药物存沿定时间内自动地以设定速度释放的剂型。,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培训目标 1.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生物半衰期及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和意义 2.熟悉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主要因素,一、基本概念,药物的体内过程是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转运包括药物的吸

10、收、分布和排泄,转化即药物在人体内代谢。,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吸收程度受药物理化性质、药物剂型、剂量与给药途径的影响。小分子、脂溶性高、非解离型药物易跨膜转运而被吸收。 1)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PS:首关消除) 2)决定药物在胃肠吸收的因素主要在于药物脂溶性及吸收环境pH值的改变。 3)皮下或肌肉注射通过毛细血管壁迅速吸收,脂溶性药物通过被动转运进入血循环,水溶性药物则吸收迅速下降,作用时间延长,如普鲁卡因、青霉素混悬液。,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2分布,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1)药物分布使血药浓度下降。 2

11、)大多数药物分布不均匀 3)药物入血后,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性药物暂时无活性,不被代谢和排泄。 4)机体屏障结构影响药物分布,如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3代谢(生物转化),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在肝药酶作用下,通过水解、氧化、还原等方式降解药物。,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有些药物可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肝药酶活性,称为药酶诱导剂 相反,能抑制肝药酶合成或降低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 药酶诱导剂与被药酶代谢的药物合用,则后者作用减弱,相反,与药酶抑制剂合用,其药理作用增强。,4排泄,药物可通过多种器官排泄,但主要排泄途径是肾脏,其次通过胆汁排泄。某些药物可经肺、汗腺

12、、乳腺排泄,大多数药物(原形、代谢物)随尿排泄,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中不易解离,脂溶性高,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故排泄较慢。 有些药物从胆汁分泌,进入十二指肠,某些结合性药物再度被细菌或酶水解而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其药物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 某些药物可进入乳汁。,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参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常用参数: 1.半衰期(t1/2):半衰期是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给药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百分数。计算公式为:生物利用度=A/B100%

13、(A为体内药物总量;B为用药剂量。),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培训目标 1.掌握药物作用的含义及不良反应的类型 2.熟悉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治疗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药物的基本作用表现为机体器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反之使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所以,药物的基本作用是兴奋和抑制。,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2药物的治疗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是指药物所起到的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以便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

14、善疾病的症状,是对于某些诊断不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所进行的治疗。,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1)局部作用是药物在用药局部或接触机体组织所产生的药理作用 (2)吸收作用是指药物吸收入血后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全身作用。 2.选择性作用 (1)药物在采用治疗量情况下,大多表现对机体某器官或系统的作用选择性。 (2)有些药物可对多种器官或系统产生作用,表现出非选择性。,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3防治作用,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防治作用是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4药物不良反应(ADR) (1)副作用。即药物在治

15、疗量(常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轻度痛苦,一般对人体危害不大,多数副作用停药后可恢复。 (2)毒性作用。药物毒性反应是因用药剂量过大,或治疗量应用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的严重损害,可引起多种药源性疾病。,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3) 后遗反应。即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残存的生物效应,如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4)继发性反应。继发性反应是药物间接作用的后果 (5)药物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药物或代谢物作为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或致敏淋巴细胞作用引起过敏反应。 (6)撤药反应。即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可引起原病情加重。 (7)依赖性

16、。反复或连续用药可引起精神依赖性(如阿司匹林、地西泮),表现为心理性依赖,有连续用药的心理需求,停药后无严重或戒断症状。,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3) 后遗反应。即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残存的生物效应,如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4)继发性反应。继发性反应是药物间接作用的后果 (5)药物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药物或代谢物作为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或致敏淋巴细胞作用引起过敏反应。 (6)撤药反应。即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可引起原病情加重。 (7)依赖性。反复或连续用药可引起精神依赖性(如阿司匹林、地西泮),表现为心理性依赖,有连续用药的心理需求,停药后无严重或戒断症状。,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培训目标 1.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机体因素及给药方法因素,一、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方面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剂量,因为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理作用的强弱。 能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