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6169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籍管理第一章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 籍 管 理 讲授人:路 婕,课程特点:,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 一门专业课程 “承前”:土地资源学(包括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土地统计学、测量学 “启后”: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土地整治工程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 地籍管理总论 第二章 土地分类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四章 地籍调查 第五章 地籍变更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第六章 土地分等定级 第七章 土地登记 第八章 土地统计 第九章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章 地籍管理总论,第一节 地籍 第二节 地籍管理 第三节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地籍

2、管理 制度的特点,第一节 地籍,一、地籍的概念 依据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地籍:最简要的表述是土地信息记载册。是记载土地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禹贡篇:公元前2100多年的夏禹时期,治理水患后,按土壤质地、水利条件将疆域土地划分三等九级,作为缴纳贡赋依据,这是中国最早地籍制度的记载,地籍的特点,地籍具有空间性、公信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 地籍的公信性体现了地籍图册资料的权威; 地籍的精确性

3、表现为地籍资料运用先进的测绘手段获取; 地籍资料的连续性是现势性的最好体现,二、地籍的分类,功能分类 时序分类 范围分类 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Tax Cadastre),(Title Cadastre),(Multipurpose Cadastre),按地籍的主要功能变化分类,按地籍的主要功能变化分类,按地籍开展先后时序,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城镇 农村,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地籍:通过建图,表,卡,册,簿的方式来表现地籍资料。 数字地籍:从基础调查资料起,用数字的形式存贮于体积小,重现度高的存贮介质中,通过规范的程序实现整理,分类,汇总和建库。,三、地籍的应用,地籍信息的系统内应用

4、,地籍信息的系统外应用,四、地籍的主要作用,为土地管理服务 为保障土地权属服务 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服务 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服务,第二节 地籍管理,一、地籍管理的概念与任务 地籍管理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揭示了土地利用领域中人地关系这一特殊矛盾在时空上的运动规律。 地籍管理是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1、地籍管理的概念,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地籍管理是一系列具有连贯性的、有序的工作 地籍管理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 不同时期的地籍管理有着不同的

5、技术基础和标准 地籍管理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目的,2、地籍管理的目的,为维护政权、发展社会制度,为国家诸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土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利用、管理,为调整土地的分配和利用提供依据。 研究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状况,为妥善处理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3、地籍管理的任务,地籍管理的任务包括收集、记载、保管、更新并提供有关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管理土地服务。,二、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县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

6、用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调查。 地籍调查的核心是土地权属调查。其内容包括权属、位置、界址、用途(类别)、等级和面积等的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主要是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分等定级是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依法实行土地权属的申请、审核、登记造册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措施。目前,我国依照土地法律的规定,主要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

7、权以及他项权利的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三、地籍管理的原则,1.统一管理 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四、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五、地籍管理的基础理论学科,1.产权经济学 2.土地法学 3.行政管理学 4.测绘学 5.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地统计学等 6.档案学 7.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理

8、论和信息技术,六、地籍学研究的前沿问题,1.土地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 2.土地登记制度 3.统计制度 4.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 5.实务与理论的结合,第三节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地籍管理制度史 1.地籍为税而设 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时期-宋代以前 2.户籍为主地籍辅助时期 宋代以后,方田法(土地证)、经界法(地籍图)、推排法,未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 3.地籍与户籍平等时期 明朝,鱼鳞图册 4.地籍地位显著提高,第三节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地籍管理制度史 1.地籍为税而设 宋代以前 2.户籍为主地籍辅助时期 宋代以后,方田法(土地证)、经界法(地籍图)、推排

9、法,未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 3.地籍与户籍平等时期 明朝,鱼鳞图册,清朝,西方的制图学和测量学 4.地籍地位显著提高,明朝鱼鳞图册,二、民国时期的地籍管理,(1)时期的地籍整理 在1913年秋于内务部设立了全国土地调查筹备处,筹办土地调查和经界整理工作。 1915年3月全国经界局成立,制订了经界条例、变更地籍章程、土地清册等有关经界整理办法和规则;1916年3月,经界局在河北试办经界整理。 1922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土地登记法规;同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施行细则,意味着我国地籍整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进程。,(2)国民政府时期的地籍整理 1923年设置了土地局,推行“平均地权”

10、理念 1926年公布土地登记征税法,规定一切土地权利均需申请登记,领取证书后才享有法律保障 1930年土地法、1935年土地法施行法颁布施行,是国民政府地籍整理的发展时期 1933年内政部颁布土地测量实施细则,标志地籍测量制度的正式确立 1932年5月,江西省南昌县首次运用航空摄影测量 1934年8月国民政府成立土地委员会;1942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下设地政署,实行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1944年公布地籍测量规则;地政署于1946年公布土地登记规则 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籍整理制度,但是由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受当时科技水平、人才等限制,地籍整理的收效甚微,民国时期北平市土地所有权状,

11、(3)解放区地籍工作 1928年12月,共产党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律井岗山土地法;1931年12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32年到1934年,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查田运动,进行了土地调查、清帐等地籍工作 1946年5月4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各解放区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施行,它是一个比较彻底和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配合土改,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土地清丈、划界埋桩、确权登记发证、建立土地台帐等地籍管理工作,(4)社会主义时期地籍管理制度

12、的理性回归 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地籍为土地改革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为税收服务 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革”时期的地籍管理 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土壤普查 人民公社六十条对农村土地权利归属意义重大 城乡土地分管 “文革”期间既无政府也无地籍,1955年吉林省土地执照,人民公社地籍管理,自留地经营执照,改革开放后 的地籍管理,1980年代后地籍管理实现大跨跃,理性回归之起步阶段 1982年-1993年 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使用权制度建立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 地籍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巩固阶段 1994年-1996年 开展

13、城镇地籍调查 土地总登记完成 启动地籍信息化建设 采用新技术提高地籍管理水平,提高阶段 1997年-2000年 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 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 土地统计制度基本建立 启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 地籍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提高阶段 1997年-2000年 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 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 土地统计制度基本建立 启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 地籍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发展阶段 2001年-2005年 国土资源大调查全面展开 城乡土地登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全面建立土地调查统计制度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地籍产业化与社会化试点,调整阶段 2006年- 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构建土地调查监测

14、评价体系 实施“金土工程” 开展第二次土地详查 “两权发证”,1980年代后地籍管理实现大跨跃,第四节 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地籍管理制度的特点,一、台湾地区的地籍管理制度 地籍机构及地籍内容 由内政主管部门地籍司-市(县)政府所设的地政局地政事务所 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土地登记 土地及建筑物所有权与他项权利登记,分别进行,都 在同一登记机关进行。 土地登记代理制度, “地政士”,二、香港地区的地籍管理制度 地籍机构及地籍内容 没有明确的专项地籍法律,由香港地政总署测绘处负责 土地注册制度 契据注册制度,注册仅具有确认和证明的效力,不是完整的产权证明。 三、澳门地区的地籍管理制度 地籍

15、机构及地籍内容 运输工务司,行政法务司 物业登记法典,颁布地籍法 土地注册制度 契据注册制度,注册仅具有确认和证明的效力,不是完整的产权证明。,四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旧约创世纪记载,古代埃及早期就有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普查的制度,并为埃及王国历朝法老所沿袭 公元前450年罗马最古老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编定完成,其中第七表为土地权利法,可见当时的土地经界分明,权属明确,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2世纪初物权登记制度萌生于德国,登记记载后才能发生效力 1722年德国颁布抵押权及破产令,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上优先于抵押权 1750年德国发布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特权享有的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要件,相

16、互间的顺序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 1896年颁布德国民法典,将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1897年3月德国颁布土地登记条例,1935颁布土地登记条例施行法,1936年颁布土地登记官职责条例,1951年颁布以土地登记规则处理住宅所有权事宜法等。至此,德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日趋完善 法国民法典从1800年开始起草,是否采用公示原则成为登记制度议论的中心问题,最后登记公示原则还是在1804年形成时得到了采用,英美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在1862年设置了政府登记局,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 1862年颁布威斯伯里勋爵法,将权利登记体系引入英国 1875年颁布凯恩勋爵法,规定对占有性权利实行自愿登记 1897年颁布土地转让法,对不动产权利实行强制登记原则 1925年以后陆续颁布了土地登记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