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皮-肤-病01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6097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素-性-皮-肤-病014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色-素-性-皮-肤-病014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色-素-性-皮-肤-病014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色-素-性-皮-肤-病014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色-素-性-皮-肤-病014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色-素-性-皮-肤-病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素-性-皮-肤-病014(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色 素 性 皮 肤 病,色 素 性 皮 肤 病,LABORATORY OF MEDILIZM,第一节 白癜风,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肤色深的人群比肤色浅的患病率高,我国人群患病率约0.12。,【病因和发病机制】,1自身免疫学说 约5080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黑素细胞自身抗体,特别是活动期及家族史阳性患者抗体阳性率较高,其滴度与病变程度成正比;患者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恶性贫血等)或在血清中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胃壁细胞、抗平滑肌及抗肾上腺组织的器官特异性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白癜风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1015

2、倍;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改变显示活动期白斑边缘CD3、CD4、CD8T细胞明显增加,提示T淋巴细胞在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将活动性患者血清中提取的IgG加入培养基中,能引起补体介导的黑素细胞破坏;将正常人皮肤移植到裸鼠,注射白癜风患者血IgG可使移植的皮肤出现白斑;部分患者系统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效。 功能异常等学说。,2黑素细胞自毁学说 有学者认为本病好发于暴露及色素加深的部位,这些部位表皮黑素细胞功能亢进,促使其耗损而早期衰退,并可能是由于黑素细胞合成黑素的中间产物(如多巴,5,6-二羟吲哚等)过量或积聚所致。对苯二酚、苯酚、丁基酸或儿茶酚胺等对正常黑素细胞有损伤作用,因此由于职业等因素接

3、触或吸收上述化学物品亦可诱发白癜风。 3神经化学因子学说 临床观察表明神经精神因素与白癜风的发生密切相关,据估计约23的患者发病或加重与精神创伤、过度劳累、焦虑有关。有些白癜风皮损对称或沿神经节段分布,可能与黑素细胞周围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使黑素细胞损伤或抑制黑素形成有关。 4遗传学说 本病有遗传背景,可能是伴有不同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白癜风患者亲属的患病率国内报道为4.915.6,国外报道为18.7538。 此外尚有酪氨酸与铜离子相对缺乏、角质形成细胞,综上所述,白癜风的发生可能是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在多种内外因素的激发下,诱导了免疫功能异常、神经精神及内分泌代谢异常

4、等,从而导致酪氨酸酶系统抑制或黑素细胞的破坏,最终引起皮肤色素脱失。,【临床表现】,白癜风多后天发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暴露及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手背、腕部、前臂及腰骶部等)多见,口唇、阴唇、龟头、包皮内侧黏膜亦可累及,部分患者皮损沿神经节段单侧分布,少数患者泛发全身。典型皮损为色素完全脱失斑,大小不等、数目不定、形态各异,中央可见散在的色素岛;皮损上的毛发也可变白。进展期正常皮肤受到机械性刺激(如压力、摩擦,烧伤、外伤等)可发生同形反应;稳定期皮损停止发展,边缘可出现色素增加。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迁延,有时可自行好转或消退;部分患者春末夏初

5、病情发展加重,冬季缓解。,根据皮损范围和分布可将本病分为: 1局限型 皮损局限于一个部位,又可分为:节段型:皮损按皮节分布;黏膜型:仅累及黏膜。 2泛发型 最常见,表现为皮损广泛分布于体表,可分为寻常型:皮损散在分布于体表多处;面肢端型:皮损分布于面部和肢体远端;混合型:上述几型不同组合而成,如面肢端型节段型等。 3全身型 全身皮肤完全或几乎完全受累,亦可有毛发变白,【治疗】,本病治疗比较困难,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多不满意,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且疗程至少3个月。皮损面积小、发生在曝光部位、病期短者治疗效果较好。 1.光化学疗法和光疗法 2.自体表皮移植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病情稳定者。方法为

6、用负压吸引法在供皮区和受皮区吸引形成水疱(表皮下水疱),再将供皮区疱壁移至受皮区并加压包扎。包括钻孔移植、小片移植、负压吸疱法、薄片移植、自体表皮培养移植及自体黑素细胞移植等。 3.氮芥乙醇 盐酸氮芥50mg溶于100ml 95乙醇中,每天2次外用,需新鲜配置,冰箱内保存。本制剂有刺激性和致敏性,外用时仅限于白斑区。 4.糖皮质激素 泛发性、进展期皮损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小剂量泼尼松持续数月。局限性、早期皮损或10岁以下儿童可局部应用皮质激素制剂,如0.05卤美他松、0.1倍他米松二甲基亚砜乙醇溶液、0.1曲安西龙霜等,一般每天外用1次,如3个月内未见色素再生,应换用其他方法。曲安西龙混悬

7、液皮损内注射亦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第二节 黄褐斑,黄褐斑(chloasma,melasma)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紫外线照射、使用化妆品、妊娠、内分泌紊乱、药物(如避孕药、氯丙嗪、苯妥英钠等)、微量元素失衡等均可引起黄褐斑,其中妊娠引起者又称妊娠斑,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分娩后可消失;某些慢性疾病(如妇科疾病、肝炎、慢性酒精中毒、甲亢、结核病、内脏肿瘤等)患者也可发生;本病发生还可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多累及中青年女性,男性也可发生。常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好对称发生于于颜面

8、颧部及颊部而呈蝴蝶形,亦可累及前额、鼻、口周。典型皮损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无自觉症状。病程不定,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治疗】,首先应寻找病因,并作相应处理;避免日光照射,在春夏季节外出时应在面部外用遮光剂如5二氧化钛霜。 1外用药物治疗 可用脱色剂(如25氢醌霜、1020壬二酸霜、4曲酸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霜、0.0250.1维A酸霜、左旋维生素C等,用果酸进行化学剥脱并加用脱色剂可取得良好效果;面膜倒模能改善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加速色斑消退。 2内用药物治疗 可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也可试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第三节 雀斑 雀斑(frec

9、kle)是常见于中青年女性日晒部位皮肤上的黄褐色色素斑点,家族聚集现象严重的雀斑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致病基因定位于4q32-q34。,【临床表现】,多始见于5岁左右的儿童,女性居多。常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也可见于肩及背部。典型皮损为淡褐色至黄褐色针尖至米粒大小斑点,孤立而互不融合,数目多少不一,分布对称,受紫外线照晒后皮损可变大,同时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图24-3)。一般无自觉症状。,【治疗】,应避免日晒,外出时应外用遮光剂。 局部腐蚀、皮损化学剥脱疗法(如3035三氯醋酸溶液或苯酚点涂或液氮冷冻等)均可使雀斑剥脱,但部分患者可形成瘢痕或色素沉着。使用掺铵

10、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波长为532nm)治疗有较好疗效,但仍容易复发。,结 缔 组 织 病,第一节 红斑狼疮,红斑狼疮(1upus erythematosu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分为以下几种亚型:盘状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药物性红斑狼疮。除特殊类型如NLE外,脏器受累及严重程度呈现由盘状红斑狼疮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谱状变化,可仅累及皮肤黏膜,也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 SLE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约0.45可罹患本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比一般人群

11、高数百倍;同卵双生子SLE共患率(2469)较异卵双生子(29)明显增高。本病可能为多基因疾病,近年来已发现几十个位点与SLE易感性有关,如1q31、4p16-p15.2、6p21-p11、16q13、12q24等。此外,红斑狼疮HLA多态性存在明显相关性。 2性激素 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而终止妊娠后本病往往可缓解;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使NZBNZW小鼠病情加剧,而雄激素则可缓解其病情。 3环境因素 紫外线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可能与紫外线使表皮细胞DNA发生改变,诱发机体产生抗DNA抗体有关;另外紫外线照射还可使某些抗原(如RoSSA抗原)由细胞内迁移到细胞表面,后者与自

12、身抗体结合并促发免疫反应。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此外寒冷、外伤、精神创伤等可促使本病的发生,高脂、高热量饮食可明显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的心血管及肾脏损害。,一、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DLE )主要累及皮肤和黏膜,一般无系统受累。本病发病率为0.40.5,多累及2040岁,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3。其发生主要与紫外线照射有关,病程慢性,预后较好。,【临床表现】,好发于头面部,特别是两颊和鼻背,可呈蝶形分布,其次为耳廓、颈外侧、头皮。基本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紫红色丘疹或斑块,表面附有粘着性鳞屑,鳞屑下方有

13、角栓,陈旧皮损中心可有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减退。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黏膜损害多累及口唇,表现为红斑、糜烂和溃疡;耳廓有时可发生冻疮样皮损和萎缩,头皮损害可导致永久性秃发。经久不愈的皮损特别是黏膜损害可继发癌变,多为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可见角化过度、毛囊角栓、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持久性皮损可见基底膜增厚;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有较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间可有粘蛋白沉积。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即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可见皮损表皮真皮交界处IgG、IgM和C3沉积,呈颗粒状荧光带,阳性率约为7090。正常皮肤LBT阴性。,【治疗】 患者

14、应避免日晒,外出时应遮光。,1外用药物治疗 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顽固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2内用药物治疗 用于皮损较广泛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选用如下药物: (1)抗疟药:有防光及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对多数患者有效。常用氯喹250500mgd,分12次口服,或羟氯喹200mgd,分2次口服,一般连用34周; (2)沙利度胺5075mgd,分23次口服; (3)糖皮质激素:用于病情严重或单用抗疟药疗效不理想的患者,一般用小剂量泼尼松1530mgd治疗,病情好转后缓慢减量。,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

15、sus,SCLE)约占LE的1015,较少累及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预后相对较好,是严重程度介于DLE和SLE之间的LE亚型。,三、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LE中最严重的类型,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之比约1:9。本病临床表现较复杂,各器官、系统的损害可同时或先后发生。,第二节 皮肌炎,皮肌炎(dermatomyositis)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累及4060岁,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2。本病可分为六种亚型:多发性肌炎;特发性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皮肌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的皮肌炎;儿童皮肌炎;无肌病性皮肌炎。,第三节 硬皮病,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组织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女性多见,男女患病率之比约1:3。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前者局限于皮肤,后者常可侵及肺、心、肾、胃肠等器官,病程呈慢性经过。,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