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3998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培训幻灯片-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新皮亚杰派的儿童认知理论及其观点 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观,第二篇 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章 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观点 第一节 新皮亚杰观点 皮亚杰思想与信息加工心理学思想的结合促成了新皮亚杰派的产生.从现象上看新皮亚杰派的诸多学者都是从信息加工认知发展模式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承认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结构的观点,承认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承认发展是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都试图揭示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我们可以以,是否以皮亚杰思想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来划分新皮亚杰派. 本世纪40年代以前,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大学的同事们对儿童心理和教育的关系问题

2、十分关注.但是,40年代后皮亚杰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改变而更集中到儿童认知发展上,并于1955年以个人身份建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脱离了日内瓦大学.在皮的晚年和过世后,皮亚杰原来的日内瓦大学的同事,看到了皮忽视教育的,不足,反对皮亚杰的纯认知理论研究,因而在继承皮亚杰基本思想的同时大力倡导心理学联系教育的应用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同样不断的修正皮亚杰的传统理论,也就产生了日内瓦新皮亚杰派.,日内瓦和信息加工新皮亚杰派的不同,日内瓦新皮亚杰派 信息加工的新皮亚杰派 遵循的是发生认识论 信息加工的认知发展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 对皮批判的基础上产生 上产生 无理论创新 有理论创新,第二节信息加工

3、的儿童认知发展观,一.信息加工的儿童认知发展观主要研究内容 1.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发展 2.认知活动机制的研究 3.认知发展阶段 4.认知发展的条件 二.理论观点的共同之处(四点),三.几个代表人物观点的介绍 (一)斯腾伯格的理论观点: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1.认知结构的组成(图),2.关于结构中各成分关系的理论(是什么模式?),A.操作成分:编码、推理、联结及应用四个环节构成 . 火鸡:酸果梅酱=鸡蛋:(1)玉米 (2)火腿 B.知识获得成分: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结合 、选择性比较三个成分组成 C.元成分:其主要功能为使主体在认知活动中不断地建构策略,元成分的工作效率反映智力水平的不同.,3.斯的

4、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参考资料: 戴斯著.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 吴正.张后粲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新发展93年第3期 李其维.金瑜.斯腾伯格三重智力理论评述1994年第五期.,(二)关于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与机制的观点(凯斯的控制结构论思想) 1.心理能量的变化与心理空间的变化,储存空间: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及所储存的信息容量 操作空间: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及所投入的心理能量 卡认为:随个体储存空间的逐步增大及操作空间的逐步缩小,儿童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就获得了提高. 随着操作空间心理能量向储存储存空间的不断转换,儿童的认知结构会越来越稳固,认知策略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认知

5、能力也因此而得到发展.,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能量在不同心理空间的流动变化及能量储存数量视为儿童认知发展机制之一.,2.从解决问题中看认知发展的阶段 a.不关心空间位置关系(前维度阶段4岁) b.考虑到对象的空间关系(单维度阶段6岁) c.描绘前景和背景(双维空间8岁) d.形成连贯一致的图画 (整合的双维度10岁),3.解决问题中信息加工的过程 A.图式激活或搜寻 B.图式评价 C.图式再造 D.图式巩固,(三)帕斯库利恩-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辨证结构论观点 1.哲学基础 量变质变规律与辨证结构论 对立统一规律与辨证结构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辨证结构论 2.基本思想 (1)心理功能的”软件”图式,

6、帕认为心理功能的软件图式,是大脑认知的功能性结构.从内容上可分为: 释放部分 A.情感图式 效应部分 自我图式 B.人格图式 阴影图式,执行图式是随时间而组织起来的心理 结构,其发展受助于心理努力 C.认知图式 活动图式象征性表征(直觉表征和复杂 从信息加工过程 的智力表征).和运算程序 可将认知图式分为 执行协调图式它结合前两图式 保证个体在特定的背景中顺利活动 操作性图式心理运算和操作系统,(2)心理机体的”硬件”-隐性操纵子 帕斯库利恩认为,大脑是不同于任何计算机的计算机.大脑可综合全新作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可能来自人脑特定的神经生理结构,也就是心理机体的硬件.大脑的这种认知能量(硬件资

7、源)在帕的理论中称为-隐性操纵子,被视为大脑结构的心理表征. 帕斯库利恩非常强调隐性操纵子在理解认识发展阶段和智力发展动力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心理-注意机制(generalpurpose mentalattentional mechanisms),1.M-操纵子 2.阻断子或I操纵子 3.场因素或F-操纵子 4.执行性图式-E 与MIF操纵子一起共同创造心理注意的第四个因素E即个体的执行性图式.,M操纵子(促进活动的能量) II操纵子(又称阻断子,对活动产生干扰现象) ID非阻断操纵子(无法做出正确与否时出现 图-反映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1)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干扰现象 (2

8、)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无法做出判断的情况 (3)心理能量直接用于解决问题,第三节 智力三元理论的分析,一.智力三元理论是在对以往的智力概念和智力测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智力的内涵与本质. 1.何为智力?,关于智力,智力概念的多样性 早期的观点 (1)智力的因素说: A、二因素说(C.Spearman1904) B、群因素说(L.L.Thurstone1930-1940) (2)智力的结构说: A、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J.P.Guilford1959) B、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P.E.Vernon1960,80年代后新的智力观点 1、智力由言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组

9、成(R.JSternberg1981) 2、1983年加德纳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认为智力至少包含7种能力:语言符号能力、逻辑和数学能力、空间认知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体验能力。,我国心理学家的看法 1、智力由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组成。 2、智力成分模型认为:智力由感知、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操作技能成分组成。 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什么?,(2)对智力发展及其相关内容的认识 A 、对智力发展动态过程的认识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B、正确认识智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C、对智力差异的正确认识,智力训练问题: A、观察力训练 B、注意力训练 C、

10、记忆力训练 D、想象力训练 E 、思维能力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德纳 智力训练的7个方面,2. 凯斯认为: “智力就是主体实现对主体有关现实世界的环境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心理活动.” (1)情景亚理论 强调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智力行为的影响. 从情境亚理论的角度看智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于适应、选择和改造环境的水平. 智力的内隐理论:实践性问题解决能力、言语能力、社会能力.(社会智力),理解社会智力的四种方法: 1.定义性方法 2.内隐理论法 A.实例-你认为谁更聪明? 苏珊:她保持开放性思维. 亚当:他人际交往良好 她在特定领域知识 渊博 他自认为无所不知 她与人交流顺利 他缺乏独立性

11、 她缺乏独立性 他对解决问题缺乏独立兴趣 她约会准时 他说话清晰有力 他约会准时,B.实例-让大学生列出有社会能力的理想个体所具备的行为特征,然后让其他学生将这些行为进行分组. 社会智力的四个维度: 亲社会技能:如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反应”情感的支持”真正地对他人感兴趣”等. 领导技能:”具有领导能力”知道如何处理某些事情”喜欢设定目标”等 社会自在性:”容易适应环境”对人真诚坦白”喜欢社会活动并积极参加”等. 自我功效:”良好的自我概念”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等,3.理解社会智力的第三种方法-心理测量法 包括:社会情境判断、对说话者心理状态的认识、人名和面容记忆、人类行为观察、幽默感等几个分测验

12、. 4.社会-实验方法 如对同情心.社会成熟性.道德水平 社会智力技能测验. 对社会性语言的编码.解码能力 又称-社会解释测验,智力的PASS理论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2)经验亚理论 关于任务的新异性 A.处理新异性的能力 关于情境的新异性 B.自动化信息加工能力 C.处理新异性能力与加工自动化能力之间的关系.,(3)成份亚理论 代表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斯认为该部分构成智力的主要部分,智力落后就是元成份功能的不足.,二、如何评价智力三元理论 1.从主体与外部世界、内部世界、及经验世界三方面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智力的构成成份.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智力的本质,引导人们对智力的深层探索.使我们看到了智力

13、的非平行结构. 2.斯对智力行为的认识: A.体现在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B.对一种新异任务或情境做出反应 C.元成份、操作成份或知识获得成份机能的产物 3.对智力测验的贡献 弥补传统智力测验中的不足,如解决了智力测验的真实性.(文化差异带来的真实性问题)和公平性问题(即在多大程度上测验的结果可以用来对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进行比较),三.智力的PASS理论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第二章 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一节 维国茨基理论的介绍 第二节 维国茨基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 一.两种不同范式的建构主义的比较 1.较为具体的建构与宏观的建构 2.建构的个体性与建构的社会性 维国茨

14、基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他虽然也强调个体的能动性,也将学习或意义获得看作是个体自身建构的过程,但主要,突出了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对个体主观知识的建构过程的中介作用.彰显了社会的微观和宏观背景对个体内部建构的积极作用,强调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共识”相适应”时,个体才有可能得以发展. 皮亚杰的双项建构(内化-外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个体性,重视儿童知识获得过程中认知结构的作用,以及通过知识的获得如何促进认知,结构的变化.前者称为社会建构主义,后者称为认知建构主义. 3.两种建构主义观的共识 A.科学知识观 个体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际被动获得的,

15、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B.学生观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重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C.课程观 课程不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课程内容必须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准备,课程是实现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D.教学观 教学的任务是创设学习情境,以利于个体学生的知识建构,最终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E.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比较,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刺激 反应 精神工具(中介结构) 低级心理机能(依赖于物质工具) 高级心理机能 (依赖于精神工具符号.词语言等象征 性工具.) 精神工具的运用使人的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最近发展区”对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1.对教学改革的意义 A.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过程: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维列鲁学派的合作教育理念改变着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乃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的积极,教师的积极性及处于二者之间的环境的积极性。维国茨基,认识到传统评价的局限性:不能静止地评价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要看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性质,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教学。 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传统观点把环境看成是外力的机械作用,而维国茨基的三主体思想把环境也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