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3279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台州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2,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与特点,一,三,二,四,教学过程的特点、功能和基本环节,信息技术教学基本理论,备课,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特点,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

2、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4,陈至立部长指出: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的加工信息的能力,并且把学生处理信息的三项技能作为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 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5,1.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要

3、求,1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设置 (1)目前信息技术课开课的年级一般在高中和初中一二年级,小学三四五年级;高中一般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初中为选修课、劳技课、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 (2)通知的要求。 (3)总的目标: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6,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意义 (1)是信息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2)是在我国中小学为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模式; (3)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推动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两翼 3信息技术课和计算机课的区别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信息素质,着眼点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是以网络

4、为核心的; (2)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着眼点在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是以单机为核心。,7,1.3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与教学内容,1. 学时 按教育部指导纲要的要求,初中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学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2. 教学内容 (1)1983年、1988年、1994年、1997年陆续颁发了四个版本的计算机课程标准; (2)1997年颁布的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内容分为3大部分,10个模块; (3)2000年后,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部分。,8, 1997年指导纲要:10个模块 (

5、1)基本模块: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汉字输入和中西文文字处理共三部分 (2)基本选学模块:包括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体统、电子表格、LOGO绘图、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基础知识与多媒体软件应用、Internet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共五部分; (3)选学模块:包括常用工具软件、程序设计初步两部分。,9,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小学部分) 六个模块: (1)信息技术初步 (2)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3)用计算机画画 (4)用计算机作文 *(5)网络的简单应用 *(6)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0,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初中部分) 七个模块: (1)包括信息技术

6、简介; (2)操作系统简介; (3)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4)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5)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6)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7)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 这些内容的选取考虑到了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既符合初中教学规律,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1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高中部分) 八个模块: (1)信息技术基础; (2)操作系统简介; (3)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4)网络基础及应用; (5)数据库初步; (6)程序设计方法; (7)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8)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组成,12,3. 2012年9月开始实施深化普高课改,通用技术我们能不能教?,1

7、3,必修模块1,必修模块侧重的是什么内容?涉及什么软件?,14,选修1,选修2,15,选修3,选修4,16,选修5,17,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 关于信息技术部分的改革,1.信息技术学科必修学分的 2 个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 2.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部分内容不再作为单独教学内容,第三章第三节整合到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删除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3.信息技术基础中适当加强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的学习,用Visual Basic语言代替 QBASIC。,18,多媒体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必修 4学分,选修 4(x)学分,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信息

8、技术基础,建议: 1、尽快接触新教材 2、实习之前有自修方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 关于信息技术部分的改革,19,二 备课,教学工作 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 备课活动 教案的制定与格式 教案分析,20,2.1 教学工作,常规教学 课堂教学(传统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 实验教学(一人一机、多人一机、网络机房、非),非常规教学 第二课堂 竞赛辅导 软件开发 ,1 教学形式,21,2 常规教学流程,22,2.2 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3年2月提出全日制普高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是根据国家振兴经济、科学技术、繁荣教育事业的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知识水平,根据开发学生

9、智力、培养人才和提高预备劳动力的需求,根据本学科的具体内容、特点,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23,2.2.1 标准中的教学建议:,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24,2.2.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分配,小学阶段: 学时; 初中阶段: 学时; 高中阶段: -学时。 上机课时总学时的。,25,2.2.3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指导纲要),小学阶段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建立

10、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26,初中阶段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埋,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在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

11、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27,高中阶段 、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

12、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6、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28,. 课堂教学目标制订,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和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是总目标,必须分散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总目标具体化,并要有所侧重,使之成为指导教与学的关于目标方面的陈述,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29,课堂教学目标是选定课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是

13、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尺,是一堂课的纲。,教学目标一般有教养和教育两个方面。教养部分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与教育方面有机地联系,不可牵强附会。教学目标和要求应照顾到教材的思想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达到的程度,结合原有基础知识进行提高,如何为今后学习有关知识作准备,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想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30,课堂教学目标的产生依据 (1)对“指导纲要”(课程标准的理解) 通过认真钻研指导纲要和教材,仔细分析包含其中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从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内容,获得陈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术语。,31,()对学生的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和经验来发现学生的行为变化是拟定教学

14、目标的重要信息来源。学生的行为表现是教学的实际结果,测验中的行为描述等都为教师直接提供了拟定教学目标的素材。从学生的社会特征,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的分析可以得到确定教学目标的信息。,()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 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该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向有多年计算机课程教学经历的教师请教。通过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实可行。,32,教学目标预先规定的,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的四个层次: (就是反映要求的高低程度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适当选用) 了解(知道、识记和认识), 理解(领会或弄懂), 掌握(熟悉), 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15、综合运用,牢固掌握),33,教学目标的范围要恰当 教学目标就是本节课要讲清的总的问题。 教学目标应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技能、情感)具体化,但不能面面俱到,目标太多就等于达不到目标。因此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适合哪方面的要求,本阶段实现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标准中表述为“学习目标”,34,教学目标内容程度要合乎要求 根据“指导意见”中的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提出几种不同要求,确定分阶段实现的程度,例如对于某一概念、原理、算法达到了解、理解、掌握的不同层次,对某一操作达到初步学会、学会和比较熟练的不同水平,可以按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35,教学目标应是教学结果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

16、,这种结果必须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中,故关于目标的陈述应指向学习的最终产物。虽然,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可以使学生通过某些活动达到这一目标,但没有理由把教学过程或手段当作目标来陈述,因为达到某个目标和途径或手段是多样的。,36,2.3 备课活动,1 备课的形式 集体备课 (统一进度、内容处理、难易把握) 个别备课 (细化教学内容、得出实施方案),2 备课的结果 计划 (学期计划(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学方案) 讲义 讲稿、电子讲义 课件 积件、群件、堂件,37,3 备课的内容 备大纲(纲要、标准)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方法 备语言 备环节 备时间 备教态,38,1、教案的构成 前导内容 时间、地点、教师、课次 课程概述 课题、目标、重点、难点、关键、教法、教具 教学内容 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