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1547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总论课件(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文启明,我国防治传染病的成就,1954年,指定了急性传染病的管理办法 1989年,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 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 2万/10万 230.11/10万 免疫覆盖率: 30(1950s) 8090,传染病学的现状和任务,消灭了天花 控制了鼠疫、霍乱的流行,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均得到了基本控制 但是,减少并不是等于消灭 一些疾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新的疾病出现:艾滋病、军团病、SARS、疯牛病、禽流感、O139霍乱,几个概念,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

2、复及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科学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的 一组具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感染性疾病,感染: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环境,1.1 感染的概念,一、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病原体,细菌:G(+)、 G(-)、MRSA、MRSE 病毒:肝炎病毒、EBV、CMV、HSV、HZV、 HIV等 真菌: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曲菌 螺旋体:梅毒、莱姆 原虫:疟疾、黑热病、弓形体、肺孢子虫病、阿米巴 蠕虫:日本血吸虫、钩虫、蛔虫 其他: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一过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

3、感染 潜伏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1.2 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1.2 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或特异性主动免疫 不引起病理生理反应、未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检测不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1.2 感染过程的表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隐性感染率越高、人群易感性越低,

4、一、感染与免疫,积极意义、消极意义,一过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1.2 感染过程的表现,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多可痊愈、并获得保护性的免疫力 部分成为病原携带者 部分可成为慢性患者,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1.2 感染过程的表现,某些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5、,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不排出体外,一、感染与免疫,一过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1.2 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或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 病原种类不同: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恢复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一、感染与免疫,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1.3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1.3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菌毛

6、、定植因子、黏附作用,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1.3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毒素:外毒素(白喉、破伤风、肠毒素),内毒素(脂多糖) 其他毒力因子:溶组织能力等,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1.3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同一种传染病,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1.3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可使病原体的毒力减弱、也可增强 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有利于感染的持续,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1.4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

7、答,1.4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1.4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感染与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IgM和IgG抗体 出现时间不同意义不同,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病原体的入侵部位 病原体在体内的定位 病原体的排出,2.1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病原体的直接侵犯 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机体的免疫反应,2.2 组织损伤的机制,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发热 代谢改变:蛋白代谢、糖代谢、水电解质代谢、内分泌改变,2.3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

8、性,3.1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3.1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3.1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进入其他易感者的体内,这种方式和渠道称为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其他,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3.1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对某个

9、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人群易感者所占的比例决定着人群的易感性 天花广泛接种牛痘疫苗,使人群中无易感者而被消灭,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3.2 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3.2 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等条件,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3.2 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四、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4.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 是用作确定传染病的基本条件,四、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

10、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4.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川畸病未明) 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病原体是构成传染的重要因素,四、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4.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这是传染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 传染期隔离期限,四、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4.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散发:发病率在某地区处于常年一般水平的发病 暴发:短时间集中发生大量同一病种的传染病患者(雅典大瘟疫) 流行: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该地区常年一般发病水平时 大流行:流行范围很广,甚至超出国界或州界(西班牙流感

11、),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四、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4.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痊愈后,能产生程度不等的特异性免疫 属主动免疫 病原体的种类不同,感染后所获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度不同(完全免疫,再感染,重复感染,重叠感染,复发,复燃等),四、传染病的特征,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类型,4.2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4.2.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四、传染病的特征,4.2.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出现最初的

12、临床症状时止(蠕虫病例外) 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 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四、传染病的特征,4.2.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起病症状明显期之前 轻微的、无特异性的毒血症症状,四、传染病的特征,4.2.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病情逐渐加重 表现出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 可分为上升期、极期、缓解期,四、传染病的特征,4.2.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渐消退、体力和食欲恢复、直至完全康复 特异性抗体效价逐渐升至最高水平 此期

13、中,有时病情突然转变、且可发生并发症或留有后遗症,四、传染病的特征,4.2.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复发 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疾病,四、传染病的特征,4.2.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复发 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疾病,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

14、四、传染病的特征,4.2.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复发 再燃 再感染、重复感染,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 发疹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fever,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亦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至数周 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亦可在一天之内降至正常,多伴大汗,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fever),常见热型有如下几种:

15、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伤寒 驰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疟疾、血吸虫病 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后退热,间歇数日后发热再现;回归热、布氏菌病,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疹(eruption),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斑丘疹 出血疹 疱疹或脓疱疹 荨麻疹,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疹,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斑丘疹(麻疹,风疹等) 出血疹(流脑,出血热) 疱疹或脓疱疹(水痘,手足口病) 荨麻疹(血吸虫病),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16、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疹,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斑丘疹 出血疹 疱疹或脓疱疹 荨麻疹,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疹,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斑丘疹 出血疹 疱疹或脓疱疹 荨麻疹,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疹,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斑丘疹 出血疹 疱疹或脓疱疹 荨麻疹,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疹,各种发疹性传染病的出疹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水痘、风疹第一病日 猩红热 第二日 天花 第三日 麻疹 第四日 斑疹伤寒 第五日 伤寒 第六日,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疹,各种发疹性传染病的出疹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水痘、风疹第一病日 猩红热 第二日 天花 第三日 麻疹 第四日 斑疹伤寒 第五日 伤寒 第六日,四、传染病的特征,4.2.2 常见的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