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098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7.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1988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宣言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还是那句话,我也不知道学习传统文化有什么用,但是要离开了文化,你学什么都没有用。 钱文忠,“一般人认为是后象征的东西和这样的国家,实际上秘藏着时代最先进的东西。” 池田大作,为什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1、族群认同:我是谁,从哪来; 2、安身立命:我在哪,何处去; 3、经世致用:怎么看,怎么办。,一、何谓传统 二、何谓文化,传统: 人们用来界定人类发展经验历程的一个定性词语,它的相对面是现代,即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人类历史留存的

2、一种表达。,何谓传统,何谓文化,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洛威尔,“文化”一词在古代中国指“以文教化”,与武力相对应,即“文治武功”。最早出自易贲卦的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包括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等。现代意义的文化来自拉丁文Cultura,并由日文转译到我国。,文化的涵义: 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

3、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目录,第一讲 总论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 第三章 道家的嬗变和墨家、法家的兴衰 第四章 佛道二教对中

4、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养生健身方法 第六章 古代的文艺、科技和教育 第七章 古代的地域沿革和典章制度 第八章 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第一讲 总论,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研究范围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三、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四、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研究范围,(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定义国内外有200余种。广义的文化即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指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成果。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涵盖哲学、宗教、文学、史学、艺术、美术、科技、教育、思维方

5、式、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研究范围,(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 氏族社会晚期、至少是周秦以来到五四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境内56个民族长期创造的精神财富,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它以封建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三教九流,三教:儒、释、道 九流: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 杂、农,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河洛民族: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苗蛮集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

6、的源头。,(一)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孕育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殷商奴隶主利用和改造原始宗教,周代以“德” 损益天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爻和()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二)奴隶制文化传统文化的雏形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一体多元、三教合流 秦汉统一思想文化。儒学道统形成。隋唐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发展为大宗,唐宋两代的文学处于世界的最高水平,科技在15世纪以前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儒道释三教合流而有宋明理学。,(三)封建

7、文化传统文化的定型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征。,(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三、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特征,文化结构包括多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表层的,观念文化是深层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二者之间,可看作中层结构。,(一)结构,三、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特征,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强调知识与道德相统一;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的作用;以忠、孝为是非标准,强调惩恶扬善,其内容和方式,无不与

8、趋善求治的总目标相联系。因为所有的政治原则都从道德原则中推导出来,它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且伦理学说与政治学说融为一体,又可归属于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二)类型,三、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特征,一是重整体,具有系统性(如中医); 二是重人伦,具有教化功能; 三是重传承,能够保持和发扬。,(三)特征,四、学习传统的目的、意义、方法,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进行吸收和改造,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以此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国情教育,可立足中国化,推动现代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抵制殖民文化。,(一)目的,复兴儒学?,四、学习传统的目的、意义、方法,学习

9、它,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二)意义,四、学习传统的目的、意义、方法,一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比较鉴别,分析综合; 二是中西融化,勾通互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既是复兴、又是创新的目的。,(三)方法,第二讲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二讲 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情化 二、儒学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 三、儒学的第二次改造宋明理学哲理化 四、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五、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一、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情化,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仁礼思想; 孟子的仁政说与性善论; 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孔子

10、的思想,核心是仁,指美好的品德。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从修养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孟子的思想,提出“以德王天下”,其仁政学的内容:制民之产,保民而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他还以此区分“霸道和王道。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内容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前372年前289年,荀子的思想,承认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而且强调主体能动作用。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主张“隆礼重法”,强调礼在为人、做事、治国方

11、面的作用,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不足以维护统治。,前313年前238年 (山西安泽县),二、儒学的第一次改造,(一)、董仲舒的神学思想与三纲五常伦理观,前179前104,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从而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儒学的第一次改造,(二)谶纬神学与无神论之争,谶符依附于鬼神,纬语假托孔子,旨在发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无神论者王充在论衡中,批判了官死星落,人死

12、为鬼,认为人死形灭,如“无烛燃之火”,物死不能为鬼,人为何灵魂转世?,二、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一)周敦颐与宋明理学的发轫,吸收佛学和道家的思想,把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融为一体,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以及封建人伦道德等,作了系统的说明,启迪了张载、二程等门生作进一步的探索,二、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二)张载与二程,张载以“气”为最高范畴的本体论,从世界观的高度,对人性起源、善恶归属作了论证,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二程(程颐、程颢)则把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成分推向极端,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为三纲五常是天

13、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之对立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皆在扫除之列。他们还将封建纲常由道德论上升到本体论,以“下顺乎上,阴顺乎阳”作为封建专制主义新的理论根据。,二、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以伦理观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了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相补充。,二、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四)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本论,陆九渊(象山)继承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主张“心

14、即理”,一生致力于构造以“心”为本的思想体系,与朱学形成对立。王守仁(阳明)在认识上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政治上强调“欲破山中贼,先破心中贼”。陆王心学提出“心外无物”(也无事、无理、无学),将程朱理学的心物(知行)观发展为体系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三、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一)经世致用的清代实学,清初三先生 晚清二大儒 曾 国 藩,三、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二)欧风美雨中的近现代新儒学,五四以后,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贺麟、熊十力等国内新儒家,推崇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力图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保持中国文化的本体地位。50年代以来,钱穆、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等新儒家,奔波于世界各

15、地宣传儒学,并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解析中国文化,“援西学入儒”,以重新建构中国本位文化。,五、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历史 地位,(一)基本特征,儒学文化具有早熟性、独立性和内向封闭性,强调群体观念、向心观念和中庸观念。其基本精神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以入世进取心理为基础,以礼教名分为中心,以人文主义为内核,极少宗教色彩。其主导思想是民族精神,代表了民族文化本质特征。这种精神:一是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二是崇尚气节、正道直行,三是求是务实、自强不息,四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五是贵和持中、宽忍平和,六是豁达乐观、以道制欲。,五、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历史 地位,(二)理想人格与人生哲学模式,追求“天下

16、大公”的大同境界,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统治者以圣王为追求目标,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士大夫和庶民以君子为典范,榜样是周公、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提倡“内圣外王”,以三纲八目为实现途径。,五、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历史 地位,(三)历史地位与作用,主张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避免了整个社会陷入宗教迷狂。 提倡用世进取、兼济天下,讲究修齐治平,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 重视气节、操守的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为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第三讲 道家的嬗变与墨法的 兴衰,第三讲 道家的嬗变与墨法的 兴衰,一、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 二、道家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原因 三、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四、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一、道家思想形成的嬗变,(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为万物之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