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黄水疮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79554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黄水疮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黄水疮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黄水疮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黄水疮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黄水疮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黄水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黄水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黄水疮,黄水疮是一种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其临床特点是皮损为红斑、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本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暑湿热蕴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邪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 脾虚湿滞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暑邪湿毒侵袭,更易发病,且可相互传染。反复发作者。邪毒久羁,可造成脾气虚弱。,病因病机,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由于小儿皮肤娇嫩、皮脂较少,而且皮肤容易污脏,常有轻

2、微外伤,所以容易感染。而成人发生脓疱疮的较少。往往是与患者接触,或是在理发店、浴池等地间接传染有关。,病因病机,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尤为多见,有传染性。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约黄豆、豌豆大小,经12 d后,水疱变为脓疱,界限分明,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液体,逐渐变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由于体位关系,疱内脓液沉积为脓清及脓渣两层,形成半月状坠积性脓疱。疱壁破裂后,显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结成脓痴,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瘢痕。脓液流溢之处又常引起新的脓疱发生。(图) 皮损处自觉瘙痒。破后形成糜烂时

3、疼痛,常可引起附近臖核的肿痛。,临床表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均可增高,部分患儿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或各种细胞管型。,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水痘多在冬、春季流行;全身症状明显;皮疹以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疱为主,疱大者可见脐窝,可并见红斑、疱疹、结痂等各种不同皮损。 脓窝疮相当于西医的继发性脓皮病,多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继发感染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疱陷成窝,结成厚痂。,鉴别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外治,内治,以清暑利湿为主要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其他疗法,以解毒、收敛、燥湿为原则。,暑湿热蕴证 脾虚湿滞证,(1)病变处禁止水洗,如清洗脓痂,可用

4、10黄柏溶液揩洗。病变部位应避免搔抓,以免加重病情。 (2)炎夏季节每日洗澡12次,浴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幼儿园、托儿所在夏季应对儿童作定期检查,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衣服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流行期间,可服清凉饮料,如五花茶、银花露或菊花露,或绿豆汤、芦花汤等。,预防与调护,本 节 完,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附近伴臖核肿大;或有发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若壮热者加黄连、黄芩、山栀、马齿苋;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猪苓、藿香。,暑湿热蕴证,证候:皮疹少而脓疱稀

5、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欲差者加砂仁、鸡内金;大便溏薄者加葛根、冬瓜仁、广藿香。,脾虚湿滞证,1)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2)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日34次。或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日23次;颠倒散洗剂外搽,每日45次。 3)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 4)痂皮多者,选用5硫黄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外治,一般选用敏感的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霉素或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他疗法,黄水疮,1/4,黄水疮,2/4,黄水疮,3/4,黄水疮,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