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275291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8高考地理考前全真模拟试题试题2-有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2018高考考前全真模拟试卷(2)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通市某校学生发现教室走廊在清明节前后的正午不再被南楼遮挡,开始能照射到阳光。左图是该生于清明节当天面向东拍摄的一张照片,右图为二十四节气表。读图回答12题。1该学生拍摄的时间可能为 (C) A9点 B 12点 C15点 D18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此照片为该生面向正东方向拍摄的照片,根据图中的日影方位,可以推断拍摄时间为下

2、午,四个选项中C最符合题意。2一年中教室走廊在正午不能照射到阳光的时间约 ( C) A.3个月 B 5个月 C7个月 D9个月【解析】 题干中所描述清明节前后“不再被南楼遮挡”,结合相关知识可以推理冬至前至白露、冬至后至清明这段时间因太阳高度小,南楼正午日影长,阻挡了教室走廊的阳光,故第2题C选项正确。本题需要注意的是被“南楼”遮挡,不同于窗户上方遮阳板对阳光的遮挡。图2为点苍山、洱海、白族传统民居和大理风向玫瑰图。读图回答34题。3白族民居中正房大多坐西向东,厢房在南北,正房对面是照壁。关于民居说法正确的是(B) A该地主导风向为东南季风,坐西朝东可接受水汽 B点苍山与洱海之间,晚上吹较冷的

3、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 C白色照壁在白天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保持凉爽 D该地地势东高西低,房屋可依山傍水 【解析】 从图中风向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南季风;点苍山夜晚降温速度快,形成高压,洱海降温速度慢,形成低压,晚上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白色照壁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阳光充足,不是保持凉爽。根据指向标并结合地图判断,该地西部有山脉,说明该地地势西高东低。4近年来,一批国内居民“逃离北上广”,“归隐山水间”,成为“大理新移民”,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C) A.大理旅游业发达,人均收入高 B大理为白族聚居区,人口政策宽松 C大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 D大理环境承载量大 【解析】

4、 大理旅游业虽然发达,但人均收入比北上广低;大理为白族聚居区,人口政策宽松,主要影响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大理地处低纬度,冬无严寒,海拔较高,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随着人们时生活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环境承载量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因素,当地环境承载力有限,吸引人口迁入并非因为其环境承载量大。图3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由早到晚,叙述正确的是 (D) A.沉积一褶皱一断层一岩浆侵入 B褶皱一断层一岩浆侵入C断层一岩浆侵入一沉积 D沉积一褶皱一断层一岩浆侵入一沉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该地首先形成

5、沉积岩,然后发生地壳运动(褶皱)导致岩层断裂错动(断层),再发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岩浆岩,最后在乙、丁处出现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6图示地区,易发生岩体滑动的地区是 (A)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 有滑动面、坡度陡、下方缺乏支撑物的地区易发生滑坡。甲处岩层坡度较陡,与乙交界处没有支撑的物体,具有可以使岩石滑动的断层面,最易发生滑坡。 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北麓,终年不结冰,风光独特,以“热湖”著称,湖水含盐量较高,故又称“盐湖”。在湖中乘船,湖岸的雪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显得静谧和神奇。图4为伊塞克湖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伊塞克湖盐度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东部

6、盐度高于西部 B表层盐度高于底部 C表层盐度冬季高于夏季 D表层盐度春季低于秋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掌生能够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综合分析影响盐度的因素及局部环境对雾的形成的影响。图中东部有河流流入,有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量大,西部缺少河流注入,东部盐度小于西部,A错。由于盐类物质密度较大,下沉明显,所以深层盐度高于表层,B错。冬季降水量少,且气温低,流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少,表层盐度冬季高于夏季,C对。湖泊因夏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秋季水位高于春季,表层盐度秋季低于春季,D错。8伊塞克湖沿湖地区云雾缭绕,其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C) A.风力较大,从周围

7、高山飘散至此 B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水汽遇冷凝结成云雾 C湖面终年不结冰,湖水蒸发量大,水汽充足 D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降水多,空气湿润 【解析】 雾的形成需要静风天气,风力大不易形成雾,A错。盆地地形,气温较周围高,B错。受地形影响,冬季气温较高,湖水不易结冰,夏季炎热,湖水蒸发量大,水汽充足,遇冷容易成雾,C对。该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D错。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是被称为“石海”一段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图5

8、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回答910题。9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D) A.落叶阔叶林之下 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 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 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这一知识点及相关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结合题干材料,“石海”出现在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米)沿山脊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之间,对照右图可知其位置应该在高山灌丛草甸之上。10.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 A气温的日变化 B气温的季节变化 C降水的日变化 D降水的季节变化 【解析】 “石海”碎石的形咸主要是由于气温的日较

9、差较大,水的冻融作用频繁,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崩解破碎。除题目的选项外,石海的形成还与地质、地形等因素相关。 图6中,甲图为我国广州市某区2002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乙图为该区2015年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有关该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位于市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 B位于市中心周围,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 C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质量较好 D位于城市外缘,环境污染严重【解析】 由图可知,20022003年,该区域常住人口较少,2004年起常住人口才开始迅速增加,因此该区域不是广州市原来的主城区,更不是中心商务区,故C项正确。12为进一步促进该区的发展,当地政

10、府最应该做的是 (D) A.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B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C完善交通,缓解交通压力 D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及创新环境 【解析】 结合乙图常住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发现该区域常住人口中1823岁人口比重远远超出一般地区的人口年龄比重,青年比重大,因此可以推测该地区最可能是高校集中分布区。 图7为某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影响该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B) A.政策 B交通 C矿产 D气候【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向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主要是沿交通线发展起来的。14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欲将城区的水泥厂搬至郊外,最

11、合适的地点足 ( A)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知,甲方向为最小风频上风方向,适合建水泥厂。下图中,X轴代表农业人口密度,Y轴代表农作物商品率。读图回答1516题。15甲图中,与乙图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对应的是 (C) A. B C D. 【解析】 根据经纬度定位可知,乙图中的农业区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故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这类农业商品率高,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人口密度小,根据甲图坐标轴的含义可判断出,符合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16乙图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中国同类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同点为 (D) A.经营方式都是家庭经营 B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样高 C都

12、是单产高,商品率低 D主要农作物中都有玉米 【解析】 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乙图中阴影区域也大量种植玉米;美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机械化水平、商品率等都高于我国;美国的农场多为家庭经营,而我国以国有农场为主。 农业生产往往需要改造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优环境。“畎(沟)亩(垄)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对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左图),下田弃畎(右囹)”两种方式。读图回答1718题。17“上田弃亩”最主要的目的是(D) A增加土壤肥力 B减少洪涝威胁 C增加耕地面积 D减少干旱影响 【解析】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自然及人为的原因

13、,水资源缺乏,对区域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本题组所揭示的地理原理,主要是区域农业生产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上田弃亩”,作物种在垄沟,利于积蓄水分,减少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D项正确。18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的位置及原因是 (B) A.沟,土壤肥沃 B垄,排水防涝 C垄,光照充足 D沟,水分充足【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经济作物种植多在垄上,以防雨季积水成涝,B项正确。(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

14、,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图10中,左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右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920题。19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有 ( AB) A.增加水资源 B缓解城市内涝 C造成地面沉降 D加重热岛效应 【解析】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填埋河流和湖泊、地面硬化等,不仪影响城市水循环系统,同时也对局部地区小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改善城市水循环状况、促进水分下渗、缓解因过度使用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还能够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20建设植被浅沟后,对有图说法正确的是 ( AB) A.a、b之间的气压差减小 Ba表示城市气压,城市内上升气流减弱 Cb表示城市气压,城市内上升气流增强 Dc、d之间的气压差扩大 【解析】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导致市区气压低于郊区。因此图中a代表市区、b代表郊区的近地面气压。植被浅沟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减轻热岛效应,因而使得市区与郊区的压强差减小,上升气流减弱。 “弃风”是指在风电发展初期,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发电的现象。图11为我国“弃风”情况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