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74885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马立克氏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鸡马立克氏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鸡马立克氏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鸡马立克氏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鸡马立克氏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鸡马立克氏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鸡马立克氏病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鸡马立克氏病 Mareks Disease, MD,概 述,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即肿瘤和神经麻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外周神经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形成,病鸡消瘦,肢体麻痹或急性死亡。 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传染性极强,危害极大,由马立克氏发现,故名之。曾经给养鸡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我国从70年代开始广泛流行,80-90年代泛滥成灾,近一、二年因液氮苗用于防制,故少发生。,病原,1分类地位:MDV归疱疹病毒科,-亚科类MDV病毒属。 2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本病毒在体内有2种形态,一种为成熟病毒,是非细胞结合型的,主要存在于羽毛囊上皮,有囊膜,具有很强

2、的感染性。另一种细胞结合型的,即不能离开活细胞,随细胞的存亡而存亡。这类病毒没有囊膜,也无感染性,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肿瘤组织细胞、肾细胞脾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 MDV为线状双股DNA,形成核内包涵体。,病原,3血清型:MDV共分三个血清型,I型为强毒、超强毒及其人工致弱株(CVI988,荷兰),2型为天然无毒株(SB-1、301B/1),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 。 4致病性及免疫特点:主要是靠细胞免疫。 HVT对火鸡有轻微致病性,对鸡无毒。可用作疫苗。MDV及HVT属终身感染,因此属于带毒免疫。HVT只能防止肿瘤的形成,但不能阻止MDV强毒感染。,病原,5病毒培养:雏鸡、鸡胚、成纤维

3、细胞、鸡肾细胞可出现蚀斑、合胞体及核内包涵体。 6抵抗力:成熟病毒即非细胞结合型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极强的抵抗力。但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灭。 7免疫抑制:主要破坏T细胞、可造成免疫抑制,与CIA、IBD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鸡、火鸡、鹌鹑、野鸡等均可感染,只有鸡发病。不同品系的鸡易感性有差异,一般2周龄以内感染者发病率较高,而成年鸡感染后只带毒、排毒而不发病,控制或预防早期感染。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其羽毛囊及其脱落的毛囊上皮中含有大量感染性极强的完整病毒。 3传播途径:可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人员及昆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流行特点,1,早期感染,中后期发病。即

4、小鸡在2周龄内感染后短期内并不发病,而要等到2个月龄后发病,开产后一段时间自然平息。 2,感染不同毒力的毒株可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死亡率,例如神经型、肿瘤型、皮肤型或眼型等。强毒力易引发肿瘤形成,弱毒力则主要损伤外周神经。,流行病学,3,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地区或鸡群变化较大,可从10-80%不等,这主要与饲养管理、卫生、免疫状况、病毒毒力及应激因素有关。 4,是一个典型的慢性病,但又可呈现急性爆发(神经或肿瘤)。 5,免疫抑制、可增加其他病的发生率(IBD、CIV)。,症状,潜伏期较长,一般在一个月以上。于10周龄开始出现症状,可早至3-4周龄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 1神经型:主

5、要侵害外周神经,最常见的是坐骨神经,特征症状是劈叉姿势,亦可见跛行、瘫痪,往往发现较晚,特别是笼养鸡。一般都是一侧重、一侧轻。亦可见垂翅或斜颈,均为不可逆性。迷走神经受损时则素囊肿胀,呼吸困难、腹泻。病程较长者则表现消瘦、贫血,体重极轻,羽毛蓬松干燥无润泽。精神良好。,神经型病鸡常因神经损伤而不能站立,病鸡呈劈叉姿势,症状,2内脏肿瘤型 早期多不易发现,不象神经型那样明显,多数是在晚期才表现为急性发作。发病鸡表现神郁,食差,伏地,腹泻,消瘦,羽毛蓬松而无光泽,脱水,部分鸡可见肢体麻痹,个别鸡可见呼吸困难。很容易继发ND、E. coli。胸骨突出,有些腹部肿胀。重者往往因肝破裂而突然死亡,鸡冠苍

6、白。肿瘤型发病、死亡比较集中,呈急性暴发,而神经型在鸡群中拖延时间较长。个别可在皮肤形成肿瘤。,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贫血,鸡冠苍白,皱缩无光,下痢,多排出黄白色、或白色与绿色混杂的稀便,症状,3眼型:单侧或双侧虹膜角膜颜色变浅,以后消退,由金色变为灰白色,呈同心圆或点状,故也叫“灰眼病”,瞳孔边缘不整齐,严重者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状孔。,眼型可见虹膜增生,瞳孔变小,边缘不整,虹膜增生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 的灰白色,瞳孔边缘变得不齐,缩小。,症状,4皮肤型MD:比较少见。其病理变化特征为:以皮肤的羽毛囊为中心,形成半球形隆起的肿瘤,其表面有时可见鳞片状棕色痂皮。,皮肤型病鸡可

7、见全身毛囊肿瘤性增生,常见大小不一的弥漫性肿瘤结节,皮肤表面有弥漫性肿瘤结节颈部皮肤肿瘤,已感染破溃,症状,5混合型:是指在同一病例既有神经型又有内脏型或眼型等两种以上的病型。对一个发病鸡群来讲,往往各型均可见到,只是各型的表现程度及发病率有所不同而已。,病理变化,1神经型:较粗大的外周神经如坐骨神经、腰荐神经等肿胀、苍白如水煮样,横纹消失,有时形成大小不同的结节,使神经支变得粗细不均。病变神经可比正常者变粗2-3倍,多为不对称性。,神经型病鸡常见一侧腰荐神经增粗,坐骨神经明显增粗,病理变化,2内脏型:剖开腹腔可见各脏器发生的肿瘤,以肝、脾、卵巢为最常见,其次是肾、心、肠、肺等器官组织。肿瘤可

8、以是明显局灶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浸润性的。灶性肿瘤呈灰白色,细腻、表面平滑、有光泽,坚实。弥漫性肿瘤则使组织红中透白,呈大理石状。由于肿瘤而使组织器官肿大2倍或更多。,肝脏灶性肿瘤结节,肝脏严重肿胀,弥漫性肿瘤结节,肝脏严重肿胀,弥漫性肿瘤结节,脾脏、肾脏肿胀,弥漫性肿瘤结节,脾脏变形,有肿瘤病灶,肺脏大部分组织被肿瘤替代,肾脏弥漫性肿瘤增生,病变部位褪色,马立克氏病,诊断,1现场诊断:一般较易作出诊断。 2实验室诊断:血清学最常用,主要是琼扩试验。琼扩诊断的意义:说明感染过(有抗体)说明带毒(排毒)在有典型症状和病变的情况下可以确诊阳性者不一定发病,发病者均为阳性。 3鉴别诊断:主要是内脏肿瘤

9、性MD与LL的鉴别。,防制,重点三条,一是检疫淘汰,二是免疫接种。三是作好早期保护。 1检疫淘汰病鸡和带毒鸡:羽髓琼扩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变作出确诊后淘汰病鸡及带毒鸡。最彻底的办法是全群淘汰,特别是种鸡。,防制,2免疫接种:疫苗种类很多,主要是HVT,代表株是Fc126,以此为基础的还有二价苗(I型+3型,2型+3型,1型+2型)和三价苗(1型+2型+3型)。 是人类战胜肿瘤的第一个疫苗。有冻干苗和液氮苗,I型中最优秀者为CVI988株弱毒苗1972年由荷兰Rispens等人分离。 关键:第1,早期接种,越早越好,1日龄,19日龄鸡胚接种。第2,剂量要足。国内疫苗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剂量(蚀斑数)

10、不够,因此需加大剂量。,防制,3早期保护,种蛋熏蒸消毒。因接种后7天才能产生免疫力,接种后在2周龄内严防感染强毒。 4免疫失败原因:表现疫苗剂量不够,病毒血清型变异,早期感染,疫苗本身保护率低,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接种剂量小、接种不确实、母源抗体干扰、其他应激因素等。,禽白血病 (Avian Leukosis),概 述,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数侵害其他组织。 本病的危害主要为垂直传播,雏鸡免疫耐受

11、,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病原,禽白血病病毒属于反录病毒科禽C型反录病毒群。与肉瘤病毒紧密相关,统称禽白血病/肉瘤病毒。 在感染细胞超薄切片中的病毒呈球形,其内部为直径3545nm的电子密度大的核心,外面是中层膜和外层膜,整个病毒粒子直径80120nm。,病原,多数毒株能在1112日龄鸡胚中良好生长,可在绒毛尿囊膜产生增生性痘斑。腹腔或其他途径接种114日龄易感雏鸡,可引起鸡发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 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对热的抵抗力弱。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20很快失活。,流行病学,只有鸡能自然感染。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鸡,呈慢性经过,病死率为5%6%。

12、 传染源:病鸡和带毒鸡。2周龄以内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48周龄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其产下的蛋也不带毒。10周龄以上鸡感染后不发病,蛋不带毒。 自然条件,主要垂直传播,也可缓慢水平传播。 感染虽很广泛,但发病率相当低,一般为散发。,症状和病理变化,禽白血病由于感染的毒株不同,症状和病理特征不同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4.骨髓细胞瘤病 5.骨硬化病 6.其他 如血管瘤、肾瘤、肾胚细胞瘤、肝癌和结缔组织瘤,症状和病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常见。14周龄以下鸡极少,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病鸡精

13、神萎顿,全身衰弱,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产蛋停止。腹部常明显膨大,最后病鸡衰竭死亡。 剖检: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病鸡精神不振,冠、髯苍白、皱缩,精神沉郁、鸡冠苍白、皱缩,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下痢、排绿色粪便,肝脏肿大,可见肝脏肿瘤性增生变形,肝脏肿胀,表面有弥散性肿瘤结节,脾脏极度肿胀,脾脏表面有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增生,脾脏切面可见肿瘤病变和坏死,法氏囊肿瘤性增生,法氏囊严重肿大、肿瘤增生,是本病的特征,法氏

14、囊肿瘤增生,肾脏可见灰白色肿瘤组织,呈肉样变,卵巢呈灰白色均质肿瘤增生,骨髓褪色,被肿瘤组织取代,症状和病变,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少见。常发于6周龄以上鸡。临床分为增生型和贫血型。增生型较常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在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早期症状都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病鸡消瘦、下痢。病程从12d到几个月。 剖检:都表现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和内脏有点状出血。增生型特征病变是肝、脾、肾呈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到暗红色,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为甚,骨髓色淡呈胶冻样。,诊断,实际诊断中常根据血液学检查和病理学特征结合病原和抗

15、体的检查来确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注意与马立克氏病鉴别。 病原的分离和抗体的检测是建立无白血病鸡群的重要手段(补体结合反应、ELISA)。,病 名 马立克氏病(MD) 淋巴性白血病(LL) 发病日龄 4周龄以上 16周龄以上 临床症状 神经麻痹多见 无 虹膜混浊 多见 极少 病理变化 神经节肿大多见 无 皮肤、肌肉肿瘤 有 无 消化道肿瘤 常有 无 法氏囊病变 弥散性增生或萎缩结节状 肿瘤 病原核酸类型 DNA RNA,防制,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种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各进行2次检测,淘汰阳性鸡。选择蛋清和母鸡阴道拭子试验阴性的受精蛋进行孵化。 鸡场的种蛋、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同时加强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育雏期(最少1个月)封闭隔离饲养,实行全进全出。 生产各类疫苗的种蛋、鸡胚必须选自SPF鸡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