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9928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药的基本知识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药的基本知识,重症监护室 李焕芳,药物疗法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方面领域的严肃工作,给药是药物疗法具体执行过程的综合,包括合理的给药方案、具体的给药技巧、评价给药效果。为了保证准确、安全而有效地给药,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给药的原则,参与病区药物管理,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与技术,促进药物疗效的发挥,指导病人正确用药。,一.药物的种类,1.内服药:片剂、丸剂胶囊、溶液、合 剂 、 2.注射药:水剂、油剂、粉剂、结晶、混悬液 3.外用药:软膏、酊剂、滴剂、栓剂、粉剂、洗剂 4.其他类:如新颖的粘贴敷片、胰岛素泵等。,二.药物的领取,1.病区设有药柜,存放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按期根据消耗

2、领取合补充。 2.剧毒药、麻醉药,病区内设有固定数,使用后凭处方和空安跑领取补充。 3.日常用药:根据医嘱由中心药房专人负责配药、核对,病房护士负责再次核对并领取。,三.药物的保管,1.药柜位置符合要求并保持整洁 药柜应放在通风、干燥、光线明亮并避免阳光直射处 2.药物应分类存放 3.药瓶标签明确:内服药-蓝标签 外用药-红标签 剧麻药-黑标签 4.定期检查药品质量,5.根据药物不同性质分别保存 (1)易挥发、潮解风化的药物以及芳香性药物均须装瓶密盖保存。如乙醇、干酵母、糖衣片等。 (2)易燃易爆的药物,须密闭并单独存放于阴凉低温处,远离明火,以防意外。如环氧乙烷,乙醚,乙醇等。 (3)易氧化

3、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用深色瓶盛装或放在黑纸遮光的纸盒内,置于阴凉处。如维生素c 、氨茶碱、盐酸肾上腺素等。 (4)遇热易破坏的药物,应置于干燥阴凉(约20 )处或按要求冷藏于2一10的冰箱内。如疫苗、白蛋白、青霉素皮试液等。 (5)病人个人专用药,应单独存放并注明床号、姓名。,四.如何判断药物已变质,1.胶囊剂:软化、碎裂或表面发生粘连 2.丸剂:变形、变色、发霉、臭味 3.药片:花斑、发黄、发霉、松散、结晶 4.糖衣片:表面褪色露底、花斑、黑色、崩 裂、粘连、发霉 5.冲剂:受潮、结块、溶化、变硬、发霉 6.药粉:吸潮、发酵、变臭,7.药膏:油水分层、有异臭 8.内服药水:尤其糖浆剂,应澄清

4、,有絮状物、沉淀物、发霉、变色、产生气体 9.眼药水:除极少数为混悬液,一般应澄清,不可有纤维、有浑浊、沉淀、变色 10.注射液:变色、混浊、沉淀或结晶,五.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1.药物的体内过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1)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的剂型、药物分子大小、药物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及给药部位生理状况等影响着药物的吸收。,a.水溶性的比油剂、或固体剂型吸收快; b.静脉给药吸收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 c. 给药部位血流加速可增加吸收率,血流减慢则吸收减少。,(2)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向组织、脏器转运的过程。血液循环、脏器血容量

5、、血浆蛋白结合力、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脂肪含量、药物对组织脏器的亲和力等影响药物的分布。,(3)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指药物进入作用部位与组织细胞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活性,易于排出的过程。凡是影响肝脏功能的因素也将影响药物的代谢。,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指药物及代谢产物自机体排除体外的过程。肾脏是排泄的主要器官,胆道、汗腺、肺、肠道等也可排除某些药物,这些部位的异常或病理改变,均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的发生。,2.个体因素对药物疗效的影响,(1)年龄与体重:一般药物用量与体重成正比。例如,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欠缺,如果应用氯霉素就可能导致灰婴综合

6、征,应用吗啡将可能引起呼吸抑制。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衰退,药物清除率下降,各种药物的半衰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容易出现不良反应。,(2)性别: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女性较男性敏感。月经期禁用泻药、子宫收缩药;妊娠期、哺乳期慎用药。,(3)身体状况:疾病的进展程度、并发症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如发热病人比体温正常的病人对解热镇痛药物敏感;当肝肾功能受损,药物代谢排泄慢,易致药物中毒。,(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某些药物的药效同样有很大影响。临床对“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药物效应”的研究表明,同一种药物价格越贵,患者常常认为质量好、疗效好,用药后效果也就越好。,(5)个体差异:在

7、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生活条件等相同情况下,不同个体仍可出现对药物反应的量与质的差异,称为个体差异。有三种情况: 1、高敏性:个别病人对于某种药物的作用特别敏感,用较小的剂量就可产生较明显的药理作用,称为高敏性。 2、先天耐受性:少数病人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很低,用一般常用量无效,用到中毒量也不出现中毒症状,称为先天性耐受性。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机体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称为后天性耐受性。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3、特异(体)质:过敏体质(可产生过敏反应)或遗传性生化缺陷病者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可产生某些特殊的反应,称为特异质反应。,3

8、.给药方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1)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可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量及作用快慢与强弱,有的甚至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口服产生导泻、利胆作用,外服可消肿。 (2)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多数药物可按半衰期长短来给药,通常给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半衰期。 (3) 配伍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称为配伍用药。配合用药后疗效增强或毒性增强的称为协同作用。,4.饮食对药物疗效的影响,(1)饮食促进药物吸收,增强疗效。如高脂肪食物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粗纤维食物可促进肠蠕动,增强驱虫剂的疗效。 (2)饮食可干扰药物吸收,降低疗效。如高脂肪食物可抑制胃酸分泌而影响铁剂的吸收。,(3)通过改

9、变尿液,影响药物疗效。如氨苄西林在酸性尿液中杀菌力强,因此在使用氨苄西林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宜多吃荤菜,使尿偏酸,增强抗菌作用;应用磺胺药物时,宜多食素菜,以碱化尿液,增强疗效,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在给药过程中,护士应不断评价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病人对药物的反应通常在使用药后立即或几天内出现,通过询问病人感觉、观察病人行为结合其体征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是否达到药物疗法的预期目标作出评价。 1.给要做到五准确 给药时仔细查对,一旦发生差错应立即报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病人的危害。 2.病人依从药物治疗方案,理解有关用药知识。 3.产生预期疗效,达到治疗效果。 4.未出现不良反应,护理措施有效。,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