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69662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4/22,1,第三章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2019/4/22,2,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曾任地方官吏,后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2019/4/22,3,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之弟,学者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2019/4/22,4,二程兄弟早年同受学于周敦颐,“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宋史周敦颐传)。后又与邵雍多有交往。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交往甚密。程颢兄弟因长期在洛阳讲学,其学被称为“洛学”。程颢兄弟的言论与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

2、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关于程颢兄弟二人学术观点的异同,学界众说不一,本章以合而述之。,2019/4/22,5,一、二程兄弟的理本论,2019/4/22,6,程颢兄弟的“天理”又称“理”,之所以加之以“天”,乃是由于其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的缘故。二程说: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具备。(二程遗书卷二上),2019/4/22,7,“理”的特性与功用何在呢?程颐说: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遗书卷十八)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

3、子间皆是理。(二程遗书卷十九),2019/4/22,8,程颐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通过“理”的分析而明白其奥妙所在。从这个角度说,“理”可以看作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程颐说:“ 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伊川易传序)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于一,则无能违也。(伊川易传卷二),2019/4/22,9,认为具体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理,这就是万殊,但最后又殊途同归,统一于一理,这就是“道”。二程说: 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也。(二程遗书卷六)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

4、程遗书卷二上),2019/4/22,10,关于理与事物的关系,程颢兄弟从体用关系上加以诠释,提出“体用一源”、“事理一致”。 程颐说: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伊川易传序)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二程遗书卷二十五),2019/4/22,11,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程颢兄弟不同意张载把太虚之气看作是万物本原、看作是道。程颐说: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二程遗书卷十五),2019/4/22,12,二程

5、对于张载的本原论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程颢明确地说: 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一源,恐未安。(二程遗书卷二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二程遗书卷十一),2019/4/22,13,在理与气的关系上,程颐说: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二程遗书卷三),2019/4/22,14,阴阳之气所以然之理,才是形而上的道,才是阴阳以及万物的最后根源。二程说: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

6、之道,其用则谓之神。(二程遗书卷一),2019/4/22,15,二、二程兄弟对性、理关系的见解,2019/4/22,16,二程兄弟的理本论是为了人生的道德践履。因此,在他们进行关于“天理”思考时就很自然地将之引入到道德论之中,于是产生了“理”与“性”的关系问题。二程兄弟通过先秦心性论的分析,以阐述他们在心性学的见解。程颐说:,2019/4/22,17,凡言性处,须看他立意如何。且如言“人性善”,性之本也。“生之谓性”,论其所禀也。孔子言“性相近”,若论其本,岂可言相近?只论其所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性字不可一概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

7、此言性之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四),2019/4/22,18,“性”与“理”为什么不可分呢?二程从周易关于“穷理尽性”的传统说法入手展开讨论。二程说: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为柱,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也。”理,性,命,一而已。(二程外书卷十一),2019/4/22,19,既然,从根本上看,性、理、命难以分开,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程颐说: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2019/4/22,20,就气禀而言

8、,程颐认为,人的才质禀于气,气有清浊,因而人有贤愚善恶之分。程颐说: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善,,2019/4/22,21,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遗书卷十八)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为榱桷者才也。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2019/4/22,22,程颐指出,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但才质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人与人有差别。程颢说: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9、,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二程遗书卷一),2019/4/22,23,当他们从本体论的角度使用“理”与“性”的范畴时,二者并无意义上的分别,当他们从发展论角度解释人的差异时,其“理”与“性”也就具有特指意义。程颢说: 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二程遗书卷二上),2019/4/22,24,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

10、(二程遗书卷一),2019/4/22,25,三、二程兄弟关于性命修行的精神,2019/4/22,26,程颐有“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程遗书卷十八)的名言。这句话对后世理学影响极大。,2019/4/22,27,关于“敬”,程颢兄弟认为,不可把“敬”与“静”混为一谈。程颐说:“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同上)用“主敬”代替周敦颐的“主静”。至于“敬”的界定,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同上)所谓“主一”、“ 无适”。,2019/4/22,28,关于“穷理”, 程颐说: 明善在乎格物穷理。(二程遗书卷十五)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语其大

11、,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二程遗书卷十八),2019/4/22,29,二程兄弟关于穷理的途径,有许多精彩论述,如程颐说: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同上),2019/4/22,30,就穷理的方法而言,程颢兄弟较为重视类推与积累,以达到“脱然贯通”。程颐说: 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12、二程遗书卷十五),2019/4/22,31,所务于穷理,非道须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又不道是穷得一理便到,只是要积累多后,自然见去。(二程遗书卷二上) 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二程遗书卷十七),2019/4/22,32,程颢兄弟充分认识“居敬”对于“穷理”的重要作用: 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二程遗书卷三)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二程遗书卷十五) 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同上),2019/4/22,33,当然,二程兄弟也没有忽略“穷理”的重要性。程颐说: 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当

13、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二程遗书卷十八),2019/4/22,34,程颢兄弟既要求“合内外之道”,又把“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做加以分别。程颐说: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二程遗书卷十七),2019/4/22,35,不过,二程是很重视“致知”、“穷理”的。由此,二程兄弟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 须是知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二程遗书卷三)

14、 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2019/4/22,36,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二程遗书卷十八) 须是知了方行得。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同上),2019/4/22,37,四,二程兄弟关于天理 人欲的一般看法,2019/4/22,38,二程兄弟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性之本即为天理;同时又把人欲看作是恶的根源,而与天理对立起来。程颢说:“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二程遗书卷十一)程颐说:“人之不为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二

15、程遗书卷二十五)又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二程遗书卷十五),2019/4/22,39,二程兄弟还通过诠释古文尚书大禹谟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来阐发其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程颢说: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之。(二程遗书卷十一),2019/4/22,40,程颐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 “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危”言不安,“微”言精微。惟其如此,所以要精一。“惟精惟一”者,专要精一之也。精之一之,始能“允执厥中”。中是极至处。(二程遗书卷十九) 人

16、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遗书卷二十四),2019/4/22,41,当然,二程兄弟所谓“灭私欲”,并非“绝民之欲而强人以不能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而是要人的“视听言动,非理不为” (二程遗书卷十五),就是要合“礼”。,2019/4/22,42,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下),2019/4/22,43,五、二程兄弟“洛学”之南渡,2019/4/22,44,程颢兄弟的弟子众多,其中有吕大临、谢良佐、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