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68752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7.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 物质观和实践观,主要内容:,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的范畴 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1、物质范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1、物质范畴,(1)意识的起源,从其起源和基础上看,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物种的进化(反映器官的发展),低等生物(细胞膜),动物(神经系统),人类(人脑),反映形式的发展,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意识,低级到高级,无生命物质(无),反映特性,B、意识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首先:劳动奠

3、定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其次:劳动使得语言得以产生;,再次:劳动使得意识的内容得以丰富。,在从猿到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举一例,1920年在印度的加尔各塔东北的一个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发现两个狼孩,大的7-8岁,小的约2岁,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是四肢走路,他们总是喜欢单个活动,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他们没有感情,只知饥时觅食,饱时休息,人们花了很大力量使他们恢复人性,小女孩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年后才会直立,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在最后三年中,终于学会了晚上睡觉,抚养16岁死去,但她的智

4、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狼孩的事实说明了什么?,狼孩的事实,说明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一开始就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构,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一信号系统:接受外部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即语言,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第一信号系统: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狗,食物,灯泡,望梅止渴图,前面有一片梅林,到那里有梅子吃!,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

5、统, 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人接受语言的刺激也能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活动,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区别仅仅在于形式与内容是否统一。,胸有成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鲁迅,、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马克思:“观念的东

6、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本能的活动,是无意识的,而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总是从一定的需要出发,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总要预先确定活动的方案、方法和步骤。,动物对外界的反映是肤浅的,表面的,而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理性认识能力,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人的感性意识也与动物不同,它为理性所渗透,受理性所指导,因而,意识不仅可以“复制”现在,而且可以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创造一

7、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列宁,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人类意识的印记,苏武牧羊,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认识自我、体验生活、磨练自已,并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强壮自已的体魄,调整自已的心理、培养自已的能力,规范自已的行为,塑造自已的品格,向着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逐步迈进。,第四、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改造人自身,苏武,西汉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

8、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案例:跳蚤人生,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

9、“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实际上“跳蚤人生”的真正问题在于缺乏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曾经对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做过深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主要表现在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认识事物;而动物是一个无意识的存在物

10、,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来对待环境。这就是说人不受人与环境之间的现有关系限制,人能够通过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来能动地改变现有的处境,使之按照人的规律或美的规律来生活。而动物却只能按照其固有的本能来适应环境,即环境是什么样的,它就怎样活动。上文中所说的跳蚤就是这样,当它被玻璃盖限制而跳不出玻璃杯的时候,它也就适应了这个环境,它从不去考虑如何去打开这个盖子,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所以它只能被动适应环境,处于无意识状态,当盖子已经打开了它也不知道。虽然人类在本质上是能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沉沦为“跳蚤人生”状态,学界称此为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鲁迅曾把此状态比喻为就像被关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究其根源

11、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忘记自己是一个有意识的能动存在者,而服从着流俗的习惯势力左右。,案例分析:,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社会物质性的表现,世界上的万事万

12、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从单纯的位置移动到社会制度的变迁再到思维的运动,没有不变化、不运动的物质。,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凡物皆动,无物常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1. 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运动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

13、性,设想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观点,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而否定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这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两重性,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运动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永恒性,绝对运动,静止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静止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的相对静止性,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 一事物相对于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b.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

14、生根本变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相对静止,B.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王夫之),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把握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意义。,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议一议,前者是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

15、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不定项选择: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这一观点( ) 、肯定了物质就是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表明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强调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BCD,辩析:生命之树常青,(1)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它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那样的运动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生命之树常青”是说生命的

16、本质在于运动。一切生命有机体正是依靠着生生不息的运动,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一旦生命有机体以新陈代谢为主的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古人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过去、现在、将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尸子,佛教,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墨子,过去,现在,将来,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空间的定义,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关系,古人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1/2,1/4,1/8,物质不依赖人而存在,是客观的,作为其存在方式的时间、空间当然也是客观的,时、空间的客观性:,唯心主义,辩证 唯物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性,进而否认其存在方式时、空的客观性,认为时间、空间是客观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