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68119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3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第一节 当今时代的主题,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时代与时代主题 2、时代主题的转换,1、时代与时代主题 (1)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2)时代主题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是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正在解决的主要课题。,2、时代主题的转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认为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2、”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内容,即时代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基本矛盾的变化,重新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正式提出了当代世界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二)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1、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 (1)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4)科学技术

3、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2、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并有新的发展 2、地区军备竞赛和武器扩散加剧 3、 由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边界、资源之争导致的局部武装冲突一直困扰着世界和平,(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1

4、、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困难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展问题的核心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关键,三、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1、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 3、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 2、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因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强大,是维

5、护世界和平的可靠保证,四、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1、和平的核心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南北问题。 3、发展问题关系到南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彻底摆脱贫困,南北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世界的和平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第二节 建立国际新秩序,一、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一)国际秩序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1、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2、人

6、类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国际秩序,第一次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第二次是维也纳秩序。 第三次是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第四次是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确立的二战后国际秩序。,(二)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1、国际政治旧秩序是指少数大国垄断和操纵世界事务的国际政治秩序。 2、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第一,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事集团。 第二,通过控制联合国,垄断国际事务。 第三,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肆意践踏他国主权。,(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1、国际经济旧秩序是指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

7、系。 第二,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四,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一)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1、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内容:改变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打破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摆脱国际垄断的控制和剥削;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对话,促使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8、: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更充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加强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和在联合国的发言权。,(二)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第一,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保证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受益。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基础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国际新秩序应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四,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

9、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四个方面全面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即在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在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三)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1、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第二,以美国为榜样,用美国的价值观来

10、改造世界,按美国的模式建立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与法治”的国际新秩序,即美国式的单极世界。 第三,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 第四,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奉行参与与扩张战略,千方百计地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 第五,调整联盟战略,利益联盟关系的改善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2、日本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目标。 第二,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日本的设想是,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日欧的经济力量来建立新秩序,并共享领导权。 第三,强调科技和经济力量对建立

11、世界新秩序的决定作用。,3、西欧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西欧同美日一样,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反对美国独霸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享领导权。 第三,主张以欧共体为核心,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尽快建立“欧洲新秩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世界新秩序。,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要求。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

12、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所决定的。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这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年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同年月底,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建立国际新秩序本身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非短时间所能实现。 第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过程将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最大障碍。 第四,从根本上说,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取决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间的分化与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