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过秦论、第一课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45414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过秦论、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6、过秦论、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6、过秦论、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6、过秦论、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6、过秦论、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过秦论、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过秦论、第一课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增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情感目标: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用意,理解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16、过秦论,一、学习目标:,二、交流活动:,1、谈谈你所了解的词类活用。 2、朗读你认为精彩的文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三、相关知识链接:,1、作品信息: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所谓“过秦”,就是言秦之过错。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当时社会经济因长期战乱而遭受了大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写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首先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

2、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覆灭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的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施行宽松的政策,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2、实词积累:,因:A、沿袭,动词(因遗策);B、趁着,介词(因利乘便);C、介词(因河为池)。 制:A、管理、统帅,动词(赵奢之伦制其兵);B、利用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统治,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 兵:A、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士兵(悉使赢兵负草填之)。 亡:A、丢失,动词(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B、逃亡的军队,名词(追亡逐北); C、灭亡,动词(吞二周而

3、亡诸侯)。,四、自学指导:,1、口头翻译第一段译文,并分析相关内容。 活用词语分析:席、包、囊、内、外 四个动词(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的含义: 四个名词(天下、宇内、四海、八荒)的含义: 本文段的句式特点: 2、分析课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活用为动词:履、帝王、将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弱、重、小弱、固、愚,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们牢固地守着,等待时机夺取周室政权,有席卷天下、兼并各国、包罗四海的大志,吞并八方的雄心。这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和纺织,整修攻守的武器,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各国诸侯相斗。因此秦国轻而易举地取得黄河以西的大片土

4、地。,活用词语分析: 席、包、囊: 内、外: 四个动词的含义: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四个名词的含义: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 本文段的句式特点:,(名词作状语),席:用席子;包:用包; 囊:用布袋子。,(名词作状语),内:在内部;外:对外。,四个动词都有“吞并”的意思。,四个名词都有“天下”的意思。,句子长短间杂,铿锵有力,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意在突出秦吞并天下的气势。,2、分析课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活用为动词: 履: 帝王: 将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弱: 重: 小弱: 固: 愚 弱,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削弱),尊贤而重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5、用作动词,缩小,削弱),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做名词,坚固的地势),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动,“登上”的意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将数百之众(率领),第二段译文: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旧业,遵循前代策略,向南取得汉中,向西攻下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州郡。各国诸侯害怕,集合结盟,谋议削弱秦国,不惜用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宝和肥沃的土地,来招致天下贤才,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结合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个人都很聪明而又正直,宽厚而又爱

6、人,尊敬贤者,重视士人,约成合纵来拆散秦国的连衡策略,聚集了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人民。因此六国的士人之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出谋划策,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样一些人替他们沟通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样一些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百万的军队,直冲函谷关攻打秦国。秦国开关迎战,九国的军队就退却逃跑了,不敢前进。秦国没有损失一支箭、一个箭头,而天下诸侯已经疲倦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瓦解,各国争割土地贿赂秦国。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六国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逐失败逃亡的敌人,杀死上百万敌军,流

7、的血可以浮起大盾。秦国乘着这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分裂各国的土地。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到秦国去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日子短,国家太平无事。,六、课堂练习:,1、贾谊, 人。著名的 、 。著 作有 。“过秦”是 的意思。 2、本文是一篇 ,是针对 的现象,阐述 的观点。 3、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 ,赢粮而景从。,论说性辞赋,西汉,政论家,辞赋家,指出秦的过失,新书,西汉初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民水深火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天下云集响应,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B、陈利兵而水何(锋利) C、追亡逐北(

8、逃亡) D、孝公既没(同“殁”) 5、从词类活用角度,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天下云集响应。,C,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C,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变弱,另三项 是名词用作状语。,五、小结:,这是一篇论述秦国过失的论文,写秦国如何走向强盛,六国又如何集中了众多人才和庞大兵力,和纵抗秦,结果被秦击败。然而,这样一个威震四海、强大无敌的秦国,却被一群手无利刃、“斩木为兵”的农民一举推翻了,原因何在?贾谊认为秦王朝亡国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攻守的客观形式已经变了,以暴力攻天下,虽获得成功于一时,但守天下,就非靠仁义不可,它为汉朝的统治提供了借鉴。本节课侧重第一段的分析,希望大家在学习后对本文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