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38961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类型与土地评-第一章-绪论(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一、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概念的根源 古人云: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 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 威廉配第说: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人类对土地概念的界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的逐步加深而不断深化。,汉语中“土”、“地”二字的渊源: 说文解字(公元121年,东汉许慎)的解释:土者,吐也,即吐生万物之意,并把“土” 字分解为植物地上部分(茎、叶)、表土层、植物地下部分(根)和底土层四个层次。 “地”由“土”和“也”两字复合而成,与天对称,指地球的地。,在人类择穴而居的时代,人类对

2、土地的认识只局限于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基本条件的土壤。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认识到,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土壤只是地球表层陆地的一个组成要素而已。 随着人类生产空间的扩大,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内陆水域和滩涂也是陆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又把土地的概念扩展到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的整个陆地部分。,(二)土地的科学概念 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这 个空间范围的组成要素也是随着人 类利用土地的生产和生活逐步扩展的。 1、土地的水平空间范围 (1)狭义:陆地表面 (2)中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滩涂 (3)广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滩涂+海洋,2、土地垂直空间范围 对于土地垂直空间范围,即土

3、地的高度,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地表向上可达地球外层空间,向下可达地壳底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土地的上界以对流层的顶层为限(极地上空约8公里,赤道上空约17公里,平均10公里),下界到岩石圈上部(陆地约深5-6公里,海洋下平均深4公里)。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含人类圈)、岩石圈。,作为科学的土地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综合各种定义,土地的概念可归纳为: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图1-1 土地自然综合体,

4、土地,制度 因素,经济 因素,自然 因素,图1-2 土地概念示意图,(三)土地概念的多重理解 1、经济学上的土地概念 土地是特殊的商品,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2、法学上的土地概念 土地是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某种综合体,是一种不动产。 3、农学上的土地概念 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4、生态学上的土地概念 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二、土地的功能,二、土地的功能 1、生产性功能 2、承载性功能 3、提供原料的功能 4、观赏性功能 5、储蓄和增值的功能,三、土地的特性 1、数量有限性 2、不可替代性 3、位置固定性 4、永续利用性,对土

5、地特性的进一步分析: 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 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4、土地具有经济属性 5、土地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6、土地具有生态属性,四、土地与相关概念辨析,五、土地科学 1、研究内容 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的利用及其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性的科学 2、学科特性 (1)浓厚的系统学性质 (2)鲜明的公共管理学特点 (3)明显的时空耦合属性 (4)综合性应用科学 3、学科属性 土地科学是一门兼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多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学科。,4、学科体系,土地科学,土地社会科学,土地交叉科学,土地自然科学,土 地 资 源 学

6、,土 地 生 态 学,土 地 信 息 学,土 地 工 程 学,土 地 利 用 规 划 学,地 政 管 理 学,土 地 经 济 学,地 产 经 营 学,土 地 制 度 学,土 地 法 学,一、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内容 (一)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类型研究是指在一定区域,在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土地单位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对这些土地单位进行按类归并。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 土地类型的动态演替结构,第二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二)土地评价研究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或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或非物质效用能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等级评定。

7、 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三)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二者关系 土地类型侧重研究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特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土地类型是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二、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方法 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或称综合调查法、综合评价法。它是建立在遥感影像的判读的基础上,把图像上有重复出现的地形、土壤、植被类型的相似地段,划分为土地系统单元,交绘制成图。 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包括遥感技术、信息

8、系统技术等。(3S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它将土地作为一个功能整体,综合分析土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分析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和转换,由此来决定不同的土地生态单位。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利用社会学、经济学的原理,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三、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意义 土地类型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化;是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必要补充。 土地评价研究有利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是指导和调控土地利用布局和配置的重要手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明的生产

9、实践意义。开展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实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节 学科的发展及趋势,一、国外研究简史 (一)前苏联 20世纪30年代是前苏联土地类型学或景观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景观思想指导下,前苏联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土地分类、分级、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二)德国 德国对景观学的研究亦做出了重要贡献。早期景观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帕萨格, 提出一个景观单元等级系统。对近现代景观学有重要影响的是Carl Troll。他将生态学思想引进土地研究之中。,(三)英国 英国除进行本国

10、土地研究,还成立国外发展部土地资源处,专门负责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英国土地研究工作是以区域研究开始的, 其中,米彻尔编制的10级的土地、土壤和生态单位的分类等级系统表,是关于土地分类最详细的等级系统表。,(四)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提出土地研究中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三级系统, 把工作范围扩展到了环境生态的调查研究上。,(五)加拿大 加拿大把土地分类定名为生态土地分类,并确立了一个七级生态土地单位系统:生态带生态省生态区域主态区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二、中国研究简史 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距今约2500年前的周礼,是

11、我国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该著作把全国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 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二十五类九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 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1)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 (2)第二阶段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

12、: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3)第三阶段 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1)土地评价研究;(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7)土地规划研究;(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