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3782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名句默写1.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过渡句是:“_,_。” (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 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夏虫也为我沉默 (4).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携”“峥嵘”“稠”“萧萧”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

3、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二、基础知识积累2.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溯(su) 百舸() 慰藉(ji) 强人所难(qin)B. 谤讥(bn) 寥廓(lio) 胆怯(qi) 浪遏飞舟()C. 忸怩(n) 丰腴(y) 戛然而止() 有恃无恐(sh)D. 青荇(xn) 长篙(ho) 挟持(xi) 怒发冲冠(un)【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溯”读s;C项“怩”读n,“戛”读ji;D项“荇”读xng,“谥”读sh。【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溯,形声。从水,朔(shu

4、)声。本义:端直地逆流而上。逆着水流的方向走、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或回想,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怩,n 形声。字从心从尼,尼亦声。“尼”意为“亲近”、“亲和”,引申为“缠绕”、“烦人”。“心”与“尼”联合起来表示“不胜烦恼”。本义:烦恼。会意。戛,首(shu),头,从戈。合起来指杀头的兵器。本义:戟,一种兵器。敲击,弹奏。Xng,菜。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心形叶和香蕉似簇生块茎。茎细长,节上生根,沉没水中。叶对生,漂浮水面。夏秋开黄花。谥sh形声。从言,益声。用言论给予褒贬,故从言。本作“谥”。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还有一些统

5、读字,要注意分类记忆。3. 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伴侣 慷概 主宰 风华正茂B. 岐视 草霉 废墟 激浊扬清C. 奥丧 追朔 斑斓 鱼翔潜底D. 榆阴 摸索 愁怅 天纶之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概慨;B岐歧,霉莓;C奥懊,朔溯;D晨辰,纶伦。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使使以闻大王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 拔剑撞而破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项中“闻”:“使听到”。C项中“

6、从”:“使跟从”;D项中“破”:“使击破”。B项中“迟”:“以为迟”。A项C项D项都是使动用法,B项是意动用法。所以选B项。5. 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C. 若属皆且为所虏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A项C项D项都是被动句,A项中“见”C项中“为所”D项中“为”译为“被”。B项是定语后置句。“者”有提前宾语的功能。所以选B项。6.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 失其所与,不知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答

7、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A项B项C项都都有通假字。A项中“知”同“智”,“明智”;B项中“振”同“震”,“惧怕”;C项中“蚤”同“早”,“早些,早点”。所以选D项。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8、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厌之有 厌:讨厌B. 若不阙秦 阙:使削弱C. 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 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8.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9、 )A. “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C. “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

10、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10. 翻译下面的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答案】7. A 8. D 9. C 10. (1)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你知道这样

11、很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你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途经(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A项,“厌”,“满足”。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D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

12、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鄙”:译成“把作为边邑”;“远”译为“远方的国家”;“陪”译为“增加”;第二句关键点:“以为”译为“把(它)作为”;“东道主”译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共”同“供”,译为“供给”。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1.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B. 颔联承上文“千山”,是写山。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C. 颈联承上文“万水”,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D. 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

14、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三军”是指海陆空军。E.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12.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两种作简要赏析。【答案】11. BD 12. 对比(反衬):首联中 “远征难”与 “只等闲”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衬;颈联中“云崖暖”与“铁索寒”对比。突出了红军将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强调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比喻:颔联中把险峻绵延的五岭比作“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喻成“泥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将士蔑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夸张:颔联中“逶迤”、“磅礴”极言其高大绵亘;“细浪”、“泥丸”极言其细小。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解析】1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错,应是“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D项“三军是指海陆空军”错,红军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海军和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