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37811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2018.8)一、课内古诗文阅读(50分)1.名句名篇默写。(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 ,_”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2)荀子的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_,_”。(3)荀子的劝学中,“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生乎吾后,_,_。”(5)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_, _

2、”。【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木受绳则直 (6). 金就砺则利 (7).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8). 吾从而师之 (9). 师者 (10).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 诵明月之诗 (12). 歌窈窕之章【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

3、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如“覆压”“隔离”“须臾”“砺”“利”“受业”“诵”“窈窕”。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B. 而绝江河:横渡C.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D.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这是要求选出“错误的”,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

4、的“正”如解释为“端正”,既不合语境,同时也不合语法,“襟”是名词,前面的“正”应为动词,且后面说“危坐”,即“端正地坐着”,可见前面的“正”应解释为“整理”。故选A项。3.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A. 上食埃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 顺流而东也;又肆其西封C. 下饮黄泉;则群聚而笑之D. 惑而不从师;行比一乡【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

5、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上食埃土”中“上”放在动词前,且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属于名词做状语,“向上”;“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下”后面跟了宾语,属于名词做动词,“比不上”“不如”“在之下”。B项,“顺流而东也”中“动”是名词做动词,东去;“又肆其西封”中“西”无活用,意思是“西边的”。C项,两个句中的名词都属于名词做状语,“下饮黄泉”中“下”意思是“向下”,“则群聚而笑之”中“群”意思是“成群地”。D项,“惑而不从师”中“惑”是名词做动词,有了疑难问题;“行比一乡”中“比”是使动用法,故二者不同。故选C项。4.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的是( )A. 古之学者必有

6、师;北冥有鱼B. 白露横江;杯盘狼藉C. 师不必贤于弟子;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 众人匹之;天之苍苍【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C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中的“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A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

7、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北冥有鱼”中的“冥”通“溟”,指海,不是古今异义词。B项,“白露横江”中“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杯盘狼藉”中“狼藉”古今意思一致,都指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D项,“众人匹之”中“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多数人,大家”;“天之苍苍”的“苍苍”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深青色。故选C项。5.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郯子之徒;士大夫之族B. 壬戌之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 之二虫又何知;耳得之而为声D. 作师说以贻之;填然鼓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8、用法。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之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虚词“之”设题,“之”的用法有如下几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动词等,考生应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郯子之徒” 和“士大夫之族”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些。B项,“壬戌之秋”中“之”是结构助词,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之”是动词,到。C项,“之二虫又何知”中“之”是指示代词,这;“耳得之而为声”是代词,代指“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D项,“作师说以贻之”中“之”是代词,李蟠;“填然鼓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补

9、足音节,无义。故选A项。【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

10、不可机械、盲目。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 句读之不知B. 之二虫又何知C. 求人可使报秦者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然后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这就要先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再进行选择。本题中,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C项

11、,“求人可使报秦者”也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A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之”起到提宾作用,应为“不知句读”;B项,“之二虫又何知”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这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D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后面“用心躁也”合起来是判断句,标志是“者,也”,单从选项所给的句子来看,没有特殊句式。故选C项。7.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句读:古人指文意休止和停顿的地方,文意已尽处称句,为尽而须停顿处为读,相当于现在的“逗”。B. 晦朔: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因而“朝菌不知晦朔”的意思是,朝生暮死的菌不知道一个月

12、的时间。C. 六艺:有时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书目,有时指礼、乐、射、御、书、数(术)等技能。D.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错误,选项把“晦”和“朔”的意思弄反

13、了,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B项。8.翻译。(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答案】(1)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觉得是阿谀奉承。(2)在水面上拍打,激起几千里浪花,乘着旋风环旋地飞向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风离开。(3)把宝鼎当做锅,把宝玉当做石头,把金子当成石头,把珍珠当成土块,丢得到处都是。(4)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道: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箫声如此悲凉呢?)【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

14、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羞”,形容词意动,感到羞耻;“则”,就;“卑”,卑微,指地位低下。第二句中,“水击”,在水面拍击,“水”,名词做状语,在水面;“扶摇”,旋风;“抟”,回旋而上;“上”,名词做动词,飞上,冲上;“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去”,“以”,凭借,借助,“息”,大风,“去”,古今异义,离开。第三句中,“鼎”、“玉”、“金”、“珠”都是名词作状语,“铛”、“石”、“块”、“

15、砾”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鼎”、“玉”、“金”、“珠”都是名词意动,即把看作;“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第四句中,“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正”,整理;“危”,端正;“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意思是“为什么”,此处的“然”,这样。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 越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