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37539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

2、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

3、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

4、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

5、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

6、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

7、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 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

8、教务长等多种职务。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

9、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

10、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

11、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

12、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

13、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B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C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D第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传记撷取梅贻琦治校、治学和生活方面的故事,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校大师的形象。B.梅贻琦主张“黄老之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因而他不注重学校的管理,而是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C.文章第段

14、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意在突出梅贻琦在近代教育事业上的巨大功绩,从侧面丰富了传主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D.梅贻琦由于寡言少语常常使一般人对他产生误解,但是也有很多人欣赏他的幽默,陈寅恪就是其中的一个。E.1941年,在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翻译的时刻,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加入到了抗日队伍中,这表现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一缕烟,一个家。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

15、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但顺子的心从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里的人靠种地为生,每天早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家家户户都这样。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完了,要回家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给我捎壶水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锁在村子里就成了一个摆设,真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母亲去地里忙时,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帮忙将她送到了县医院。村长要为顺子母亲筹钱治病,母亲不让。然而,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呀。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顺子有个同学,父亲是企业的老板,很有钱。前两天,他们一家外出旅游去了。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