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3478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课件-体质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体 质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本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一)体质的概念,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 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 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 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 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体质的概念,(二)体质的构成,

2、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 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 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的差异性,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三)体质的标志,体表形态、体格、体型 内部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协调性 新陈代谢水平 器官、系统的功能 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 走、跳、跑、投等活动能力 智力、情感、行为 个性、性格、意志 自然环境 心理环境 对疾病的抵抗、修复能力,体 质 的 标 志,评 价 指 标,形态结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

3、(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体质的特点,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 (二)形成与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赋禀”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 清徐大椿“气体”、“气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用 词 的 变 迁,(二)形成与发展,渊源于内经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 发病、辩证、治疗及预后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 成于胎儿期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 体质“成而未全”

4、、“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阐明老年人 体质特征 金刘完善素问玄机原病式阐明 体质与内生六气的关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阐明脾肾对体 质形成的重要性,发 展 于 后 世,形 成 与 发 展,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 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脏腑功能盛衰决定体质的差异 经络是体质形成的结构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所伤 (六)情志因素 (七)

5、地理因素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一)先天禀赋,先天之精充盈体质强壮。 先天之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 障碍,影响体质 的健康发展。,在体质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二)年龄因素,小 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青壮年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功能强盛,体质较稳定。 老年人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以阴阳失调、代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为特点。,(三)性别差异,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性格外向、粗犷、心胸开阔。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性格外向、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

6、,故血常不足。 男子之病,多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伤血。 男性较女性对病邪较为敏感,易患病,病较重,死亡率较高。 女性在经、带、胎、产等生理周期易感受病邪。,(四)饮食因素,饮食不足体质虚弱。 饮食偏嗜体质偏倾。 过食肥甘厚味易成痰湿体质。 过食辛辣易成阴虚火旺体质。 过食咸味易成心气虚弱体质。 过食生冷寒凉易成脾气虚弱体质。 过食醇酒佳酿易成湿热体质。 饮食无度易成形盛气弱体质。,(五)劳逸所伤,适度劳作和体充锻炼筋骨强壮、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 过度劳作损伤筋骨、消耗气血、易成虚性体质。 适度休息消除疲劳,恢复脏腑功能,保持良好体质。 过度安逸气血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易成痰瘀体

7、质。,(六)情志因素,情志和调体质强壮。 气郁化火易成阳热体质 或阴虚体质。 气滞不畅易成血瘀体质。,情志因素,情志失调易成偏倾体质,(七)地理因素,北方人形体健壮,腠理致密。 东南方体形瘦弱,腠理疏松。 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 居处寒冷潮湿,易成阴盛或湿盛体质。,(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略)。,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三、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一、体质的分类方法,阴阳含量划分法 五行归属划分法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刚柔分类法 心理特征分类法 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 张介宾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阴阳属性分类法 章虚谷阴阳虚实分类法

8、 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内经,现代医家,体 质 的 分 类 方 法,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面色与肤色明润含蓄。 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 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 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阴 阳 平 和 质,理想体质,功能较协调。,形体适中或偏瘦,较结实。 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性格外向,喜动好强,爱急躁,自制力较差。 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较强。 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口唇、舌质偏红,苔薄易黄

9、。 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偏 阳 质,具有亢奋、偏热、 多动等特点的体质,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易疲劳。 面色偏白而欠华。 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或较弱。 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 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较弱。,偏 阴 质,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三、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阴阳平和质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 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并易化燥伤阴。 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 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

10、性较强。 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冬天易生冻疮。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偏 阳 质,偏 阴 质,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染病因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一、说明个体对某些染病因素的易感性,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而耐寒。 偏阴质易感受寒湿而耐热。 小儿易感外邪及饮食所伤。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泻、 食积。 老年人五脏虚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 心悸、消渴。 肥胖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

11、眩晕。 瘦人或阴虚之人易患肺痨、咳嗽。 阳弱阴盛者易患肝郁气滞证。,对病邪的易感性及耐受性,发病的倾向性,个体对某些染病 因素的易感性,二、阐释发病原理,体质强壮,正气旺盛,抵抗力 强,不易患病。 发病原理 体质虚弱,正气虚衰,抵抗力 差,易发病。,三、解释病理变化,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 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 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燥化。 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强壮,正气旺盛不易传 变,病程较短。 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易传变, 病程较长。,病 理 变 化,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从化,四、指导辨证,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体质不同可表现出

12、不同的证候类型同病异证。 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或患不同的疾病,因体质相似而出现或相似的证候类型异病同证。,辨 证,五、指导治疗,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阳虚体质者,易感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辛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 阴虚体质者,内火易生,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 偏阳质者,多发实热症,慎用温热伤阴药。 偏阴质者,多发实寒症,慎用寒凉伤阳药。,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注意药物性味 注意用药剂量 注意针灸宜忌,注意药物性味,偏阳质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 偏阴质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13、气虚宜补气培元,忌耗散攻伐。 痰湿盛者宜健脾劳化,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厚味滋补。,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 体质瘦弱,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宜多针强刺激。 体质虚弱,宜少针弱刺激。 肥胖体质,进针宜深,刺激量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质,进针宜浅,刺激量小,少用温灸。,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偏阳质疾病初愈,慎食温热,辛辣之品。 偏阴质疾病初愈,慎用滋腻,酸涩收敛之品。,六、指导养生,偏阳质,宜凉忌热。 饮食 偏阴质,宜温忌寒。 方面 形体肥胖者,宜清淡忌肥甘。 胃酸偏多者,忌酸咸食物。 精神 气郁质宜疏导为主。 方面 阳虚质宜鼓励为主。,养 生,思考题 1、体质的概念如何? 2、体质主要分哪几类?具体内容是什么? 3、影响体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