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3398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课件: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百家争鸣 知识普查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儒家,-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2.道家 (1)老子 哲学观点: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政治观点: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2)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强调“齐物”与“逍遥”。 (3)地位: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影响。,-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3.

2、法家 (1)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韩非的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集权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制观);提出“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变法观)。 (3)地位: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和秦统一中国产生了积极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儒家思想吸收。,-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4.墨家 (1)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 (2)主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主张。 (3)特点:纪律严密、刻苦俭朴、自我牺牲、实际功利,特别与儒家的等级名分、重义轻利针锋相对。 强化记忆墨家主张的特点可利用“墨”来突破,墨表示黑

3、色,而黑色象征着严肃、肃穆、刻苦、实际、包容性强等。,-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1.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其“民贵君轻”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2.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3.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深化拓展 一、全

4、面认识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出现原因 1.概念: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瓦解,另一方面国家从分裂趋向统一,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逐步确立封建制度,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模式形成。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重用。,-8-,考点一,考点二,

5、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二、儒、道、墨、法各派思想中的相同和对立之处 1.相同: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救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2.对立之处 (1)治国方略:儒家主张“德治”“仁政”,反对严刑峻法,希望通过恢复“周礼”建立礼乐社会;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并通过变法适应新的形势。 (2)天人关系方面:儒家,特别是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强调无为。 (3)关于人生方面:儒家、法家、墨家关注现实,强调积极处世;而道家则强调“逍遥”“无为”,主张避世和超脱。 (4)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等级名分和注重仁义;而墨家强调“兼相爱、交相利”

6、。,-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史料普查 1.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体现了道家什么思想?(量变引起质变,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商君书更法:“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材料体现了法家的什么理念?(变法图强、富国强兵。),-1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真题回放 1.(201610月浙江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

7、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答案,解析,-1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2.(2016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答案,解析,-1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3.(20159月浙江选考调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翟 D.韩非,答案,解析,

8、-1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4.(2017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答案,解析,-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选修融合贯通 历史人物孔子 知识普查 一、孔子的生平 1.幼年学礼(六艺)。 2.收徒讲学(创办私学)。 3.从政失败。(原因:其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的主张不符合当权

9、者的利益,也不符合历史的潮流) 4.周游列国。 5.献身文教。,-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二、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1.政治主张,-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2.教育思想 (1)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独善自身和兼济天下)。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5)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三、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对中国 (1

10、)政治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2)文化上,孔子整理的五经(六经中的乐毁于秦火没能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儒家的仁、礼、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3)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 2.对世界 (1)汉朝以后,儒家文化典籍传播到东亚、东南亚。 (2)明清以后,儒家思想为欧洲思想家所借鉴。,-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真题回放 (201510月浙江选考,节选)【加试题】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

11、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参考答案: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

12、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孔子,太学的创建,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的是私学,而太学则是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属于官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成人”和“君子”;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和殿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回答即可。,-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汉代儒学 知识普查 一、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1.董仲舒改造儒学 (1)继承先秦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改造儒学: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儒学独尊;大一统。 2.经过 (1)汉武帝初年

13、起用儒者询问治国方略。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 (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3.影响 (1)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二、太学的创建 1.创建时间:汉武帝时。 2.影响,-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方法点拨在理解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的影响时,可以先明确其性质,然后通过其性质展开论述,如结合太学的性质“官立学校”可得出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然

14、后自然得出有利于提高儒学的地位,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因为其教育内容与儒学有关;结合“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可得出太学为选拔更多的人才创造条件,对原有的政治体制产生冲击,即对贵族垄断选官权的情形产生冲击,而为中下阶层入仕创造了条件;由于教育和当官的机会结合起来,自然促进民间的积极向学的风气。,-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总体:科举制是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的选官制度。儒学借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2.政治:有利于专制主义政体的巩固。儒生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地位提升,但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

15、工具。 3.文化: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使其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但也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的相对薄弱。 方法点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可以模仿太学的影响展开,只不过科举制直接与选官有关,影响更大、更深远;从科举制性质展开,其影响主要涉及政治和文化方面,并且有利有弊。,-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深化拓展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初的社会环境 (1)秦朝确立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初年中央集权面临威胁(郡国并存),需要加

16、强中央集权。 3.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一方面保留早期儒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思想;另一方面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给儒学注入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强化记忆一般而言,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采纳主要在于其是否适应统治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能够被列国采纳也是同样的原因。,-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及影响,-2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史料普查 1.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儒学地位的提升;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2.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