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3232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政治哲学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物 辩证法,两个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实质与核心,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第三单元知识框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树立创新意识,必修四,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017年高三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一、唯物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

2、证法的联系观,一、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表现:,A.事物之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B.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判断: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解析(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联系是具体的、有

3、条件的。 (3)对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

4、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体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围魏救赵 南水北调 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宇宙星辰运转 严师出高徒 福厦高速铁路 沧海桑田的变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判断: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联系,3.方法论要求:,1.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3.2013年1月4日,因其谐音为“爱你一生一世”,被

5、人们誉为“真爱日”,2.喜鹊报喜,乌鸦报丧,主观臆造的并不存在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客观存在的联系,主观想象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即人为事物的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特别提示,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

6、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三、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1.原因:,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

7、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方法论要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时势造英雄。 无风不起浪。 虚心使人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判断:,注意:,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例: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起来。,当然,条件上可变的,人们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

8、造条件。,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

9、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A、事物内部 B、事物之间 C、整个世界,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A、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把

10、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特别提示: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重点突破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所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关系 (1)对于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凭空创

11、立或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3)从性质上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它一旦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突破重点2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从唯物论角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从辩证法角度: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构成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12、从认识论的角度: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就要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B、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B、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其部分。,A、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

13、分。 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 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原理,方法论,注:整体的功能取决于

14、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 (1)整体大于部分,但不能说整体功能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对此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考

15、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易混易错提醒,1、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关键部分,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12,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12,在一定意义上是,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从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整体,优化组合。,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