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32284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7.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九课 说“木叶”,经 典 晨 读,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期任侠负气,15岁时成为唐玄宗的近侍。后入太学,立志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卒于任所。在他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罢官后,作品中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其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

2、同情心。他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李儋,字元锡,是作者的诗交好友。此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此时韦应物仍任滁州刺史。,【主旨感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艺术鉴赏】 质朴的语言风格。 诗一开始,便用质朴的语言,亲切地叙说别离之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从去年春天花开时节分别写起,说到今年又见花开,睹物思人,很自然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中间四句,转述自己的情况。“世事

3、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处境不佳,内心烦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诗意思是说:自己年已衰老,身多疾病,因此思归田里。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却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以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

4、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和痛苦的心情,流露出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像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作不少,但像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高 考 导 航,(2016年高考全国卷)(原文在第八课)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要结合文本,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相关信息。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三段“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所以首

5、先要和小说联系;第四段中还有“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所以泰国之行也是分析的一部分;在第五段中有一个关键句“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也是一个重要理由。,【答案】 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每点2分,共6分),(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句话是对陈忠实作品的高度赞美,然

6、后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内容筛选他成就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分条作答。 【答案】 (3)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每点2分,共6分),学 习 目 标,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名句,提高学生学习鉴赏的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2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把握“木”字的艺术特征。,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7、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天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诗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

8、品中的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了解背景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辉煌,发展到现在。当代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知名的诗人如:海子卧轨自杀,食指进了精神病院,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

9、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nio,zhu,zhn,y,li,qun,lng,pio,pin,tio,jio,g,j,zhng,2掌握词义 (1)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2)萧萧:文中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3)灼灼:形容明亮。 (4)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5)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6)歧路:岔路。 (7)冉冉:(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8)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9

10、)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10)迢远:遥远。 (11)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4积累熟语 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如:近年来,各地向庸官开刀的事屡见报端,诸多机关干部因为不思进取、受到问责,一些干不了事、干不好事、连续误事的干部,因为平庸混日子和“不在状态”而受到问责。 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如: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马多夫曾是一位的商界楷模,是全球顶级对冲基金、私人银行和超级富豪们衷心信赖的资金管理人,其马多夫投资证券公司管理的资金长年拥有两位数的回报率。,强词夺理: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如:陈水扁明明是恶迹昭昭、罪证确

11、凿,却还、玩弄雕虫小技。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如:民主少一点,便成了“民王”。民王与民主虽只有一点之差,但其意义则天悬地隔,这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进 入 课 堂,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1第一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二段开头列举“后皇嘉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

12、有奇树”等名句,证明了什么现象? 答:证明有“树”的名句多,有“树叶”的名句少。,3含“树叶”的名句少,含“木叶”的名句多,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说明洗练并不是独用“叶”的理由。 4第二段中“而事实上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为什么说屈原“以惊人的天才”? 答: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这是“惊人的天才”。,1第二段最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

13、”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赏诗的精妙。,(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第三自然段中“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指出诗歌语言和一般语言的不同。诗歌的形象思维(意象)和一般的概念(指表示事物名称的一般名词)有很大差别,这是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这句话非常关键,下文的探幽发微的分析实际上以此为基础。,3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

14、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我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是因为:一、“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二、“木叶”比“树叶”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艺术的暗示性。,4“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1)“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

15、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3)“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1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作者在一系列的举例分析之后,得出了“木”字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单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是干枯的黄色,是触觉上的干燥之感,它必定是瑟瑟秋风中的产物,透过它,“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总结全文),(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相差千里。原本相差不了多少的词,在艺术领域中却有天壤之别,这一结论能给予读者的震撼可想而知。虽然文章写完了,但留给读者的“余震”却不断,每一位读者都会掩卷深思:自己在今后阅读诗歌时,阅读文学作品时,该怎样字斟句酌地看待每一处细微的差别呢?这表面细小的差别之后,有着多少霄壤之分,有着多少感情的波澜?能引起我们这一番思考,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十分明确了。,1阅读第四自然段,说明“木”和“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答:“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