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31421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8.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

2、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组成。,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如下: 第一,在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 第二,在认识系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系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

4、关系以外,还渗透和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多种关系。,主、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实践,客体主体化,(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咏 菊 宋 王安石 苏 轼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据载,一天,苏东坡到当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访,被仆人安排在书房等候接见。闲来无事,他在书房随意走动观看,突然,他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没有完稿。他认得这是王安石的笔迹,但却想不通王安石怎么会吟出这有悖情理的诗句来。因为据他看来:“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

5、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这么一想,苏东坡不由兴之所发,便举笔舐墨,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所咏之菊乃一特殊品种,此菊花产于黄州。不久,经王安石一番安排,朝廷任命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 果不其然,在苏东坡赴黄州上任后的那年重阳节之后几天,连日大风,苏东坡与来访的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主要体现在:,人们认

6、识什么,不认识什么;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而是实践需要决定的。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围绕实践的需要确定的。,农牧业生产,丈量土地,建筑、手工业,战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天文学,数学,力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认识产生,孙子兵法,(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本草纲目记载:“砒,大毒也。”这说明前人已尝过,肯定有人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获得这样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的来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7、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热力学,原子物理学,生态环境学,蒸汽机,结绳记事,(2)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算盘,电脑,(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认识从哪里来?,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8、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认识的产生问题,知识的获取问题,-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名人名言,“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正确认识,认识,错误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主观与

9、客观相悖,实践.结果,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

10、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

11、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他们为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础。正如自然科学家坚信从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出发,如果知道了物质微粒在一定时机中确切的排列和运动,就能够根据力学定律推算出世界的过去和今后的变化。,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

12、之外。,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比如,,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3、唯心主义先验论,

13、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 一种东西”,3、唯心主义先验论,(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荀子,唯物主义可知论,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凡以知

14、,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唯物主义可知论,(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

15、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休 谟,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康 德,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并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2、马哲以能动反映的观点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

16、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基本环节。,(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3、马哲以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认识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产生认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抹煞了认识的社会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其二,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