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30879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6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跁子病技术研究报告ppt(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兴区跁子病病区消除综合防治 技术研究报告,内江市东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年5月,目的 研究跁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为有效控制跁子病病情提供参考。 方法 改水、搬迁、改善生态环境、健康教育、药物对症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和病情监测。 研究现状综述:跁子病是四川省特有的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以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腔畸变为主的疼痛性、致残性地方病。其发病范围比较局限,病区呈点状或灶状分布,分布在5个市(州)的9个县,包括简阳市、安岳县、仁寿县、广汉市、大邑县、资中县、东兴区、崇州市、雁江区(见下图),现有病人400多人。,四川省跁子病病区分布图,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资料查询发现,印度

2、南部Malnad病(又名家庭性关节炎,在40多个部落流行)和南非Mselen病均为髋关节、多关节性骨关节炎,侵犯贫穷的农村人口。其中南非Mselen病(北祖鲁南地区,班图黑人)是1969年(在一次疟疾调查中)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发病高峰为1973年(同我国跁子病发病高峰时间相吻合),随后患病率下降,并有新病区出现。研究者认为营养缺乏(主食花生,且13岁后妇女禁荤食,妇女多发)、中毒和环境-遗传因素是可能病因,但与非病区条件无大,异。值得关注的是,跁子病、Mselen病、Malnad病均属于不明原因的地方性骨关节病,而且晚期均演变成继发性骨性关节炎。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该

3、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对各病区进行了人及环境微量元素含量、放射性、有机物等的调查,结果为:病区和非病区未发现明显差异。,四川省于80年代陆续开展病情调查及病因研究,掌握了病区分布和病情性状,采取了改水、搬迁、健康教育、现症病人治疗等措施,病情控制效果不明显。 东兴区在落实以上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特色酒剂和社会救助等综合防治措施,40年来无新发病例,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本病过去无史料记载,通过回顾性调查, 最早是1930年在资中县阳明公社发现第一例跁子病病人,因此病的特殊病理改变,患者发病后机体停止生长,当时被群众称为“矮子病”,资中县阳明公社称为“矮子村”, 经西安及哈

4、尔滨医科大学有关专家考察后,命名为“跁子病”,迄今80多年的历史。,跁子病流行的时空非常有限,1930-2005年,在9个病区小范围呈灶状分布,而大多时间处于静止状态。流行(高发年)或暴发时间短暂,有的甚至仅出现一次。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是发病高峰时期,发病率为93%,以后逐年降低,八、九十年代为72%,2000年以后下降到33%,下降幅度为60%,2006年至今没有新发病例,病情消退趋势明显,甚至停止,而且没有新病区出现。发病人群均是汉族农民,饮井水、食自产粮食,其性别、年龄差别不大。,研究项目定位和成果 东兴区跁子病最后一例发病时间为1972年,四川省其它县区直至2005年仍有新发病例,说

5、明东兴区跁子病综合防治技术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关键技术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 2.区疾控中心开展培训、现场调查和病情监测,会同区人民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含中西医结合及特色酒剂),并对新江街道卫生院开展技术指导和督导,保证治疗措施的有效落实。 3. 宣传部门以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宣传栏、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4.水务局结合“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开展饮水安全项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为病区居住人员重新打井,使其饮用水源由浅表水改为深层地下水。,5.区住建局帮助发病密集区居民实施房屋搬迁重建工作。 6.林业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对病区进行生态环境改造。 7.民政部门将跁子病贫困患

6、者作为重点救助对象,纳入农村五保、低保,对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自费部分由民政补贴。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跁子病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范围。 9.残疾人联合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跁子病患者的畸残康复和管理工作。,10.区财政局负责安排落实本级财政地方病防治专项经费,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预算。 11.区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捐款资助。两代热心村民义务管理药酒,让患者免费定量领取。,第二章 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2.1流行概况 东兴区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4,年均降水量646.5毫米。全区幅员面积1181平方公里。,该研究中涉及的新江街道九龙村4组,位于东兴区西北

7、面,距离东兴主城区6Km。该组有田80亩、土196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油菜、时令蔬菜,主食水稻和小麦,平均自产35%,购买65%。历史上饮水为浅井水,现部分已改为深井水。农作物生产用水主要为井水,农作物的施肥在当地购买及自家农家肥。全组户籍人口345人,近年来,有近1/3的村民外出打工。村民年均收入5100元/人。村民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习惯与周边村民一致,无特殊性。,东兴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跁子病,当时的内江市市中区卫生防疫站专业人员重点在新江街道九龙村4组(当时属于市中区管辖,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到东兴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探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66例疑

8、似跁子病患者,发病时间最早为1949年,最晚为1972年,病例集中发病在1955年前后。2007年东兴区疾控中心根据四川省2007年跁子病病情调查方案对病区开展了病情调查,查出确诊病人14例,疑似病人16例。,我区病人集中在新江街道九龙村4组,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47岁,20岁及以上患者7例,占总数的50。详细发病年龄分布:10岁:2例,10-19岁:5例,20-29岁:6例,30-39岁:0例,40-49岁:1例。病程(年)最长为64年,最短41年,平均58年。,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 2.2.1.1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病区分布呈灶状,有家庭聚集性。 2.2.1.2地质、地貌

9、、植被等与周围地区无差异。 2.2.1.3病区的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病情变化无明显差异。 2.2.1.4病区均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2.2.1.5病区主要分布在以主食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的农业区。 2.2.1.6发病者至少在病区生活一年以上。,2.2.2人群分布 2.2.2.1发病年龄分散,最小为1岁,最大为47岁,多发年龄段为20-29岁。(详见下图),东兴区跁子病病人分年龄段发病数(例),2.2.2.2男性7人,女性7人,男女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2.2.2.3主要发生在农业户、贫困户、不卫生及多子女户,具有家庭多发倾向。 2.2.2.4患者病变未发展到髋关节部位

10、时,离开病区后病情不再发展,若之后才离开,病情仍会继续发展。,2.2.3时间分布 具有明显的年度波浪性,即年度多发现象。1949年出现第一例病例,50年代中期是发病高峰期,1972年后无新发病例。(详见下图),1949年-1972年跁子病发病数(例),2.3临床症状、体征及诊断 跁子病具有多发性、非炎症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多;关节增粗、疼痛,不伴有红肿发热,无炎症性。关节疼痛与气候、活动有关,活动量大,关节功能要好些。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造成矮小畸形,成年人发病后,身高要缩短(因股骨头坏死)5-10cm。无传染性及遗传性。,2.3.1临床表现 2.3.1.1早期 2.3

11、.1.1.1以踝关节酸、软、痛,继而疼痛逐渐上移至膝、髋关节,最终以股骨头坏死并与髋关节腔融合为主要病变 。 2.3.1.1.2双侧膝关节或膝关节伴髋关节固定性疼痛,局部发热、肿胀不明显。轻、中度疼痛占73.5%。 2.3.1.1.3劳动或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2.3.1.2晚期:髋关节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而跛行。,2.3.2体格检查 主要有关节增粗、变形、功能障碍、矮小畸形等(见下图),膝、髋关节增粗最多,腕、踝关节次之。功能障碍表现为关节的伸曲、旋转、内收、外展、下蹲等活动范围受限,腿呈“O”或“X”形,步态跛行或鸭步。部分患者指末节弯曲、指触掌骨头困难、指关节增粗、断指畸形等。矮小患者四

12、肢长骨短,骨端粗大,步态异常,患者无肌萎缩,其它器官正常。改变呈对称性,但有的病例改变程度不一。,图为跁子病患者关节病变,2.3.3X线检查 X线改变主要表现双侧髋关节变形性骨关节炎,部分伴有膝及手腕关节骨质增生性改变。 髋/膝关节X线片主要表现:髋关节间隙狭窄,呈退行性改变、关节面硬化变形,其次为髋臼密度增高、扁平、变形、倾斜度(髋臼指数)增加,对股骨头包容不足,颈干角增大。(左图为髋关节中期改变,右图为髋关节晚期改变),膝关节主要为骨刺或骨桥形成,受累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面不平整、增厚、硬化变形及呈退行性改变。(见下图),2.3.4诊断标准 2.3.4.1病区生活史 在病区生活一年以上。 2

13、.3.4.2临床表现 a单侧或双侧髋、膝、肩、肘关节进行性酸、软、痛半年以上。b关节增粗、变形、功能障碍,或身材矮小。 2.3.3.3X线表现 a儿童及青少年:具有股骨头变性坏死及髋臼发育不良等相关X线征像。b成人:具有髋、膝、肩、肘关节软骨退变引起的关节间隙变窄及边缘增生性改变的X线征像。,2.3.4.4鉴别诊断 排除大骨节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骨关节疾病。 2.3.4.4.1大骨节病 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国内又叫矮人病、算盘珠病等,国际医学界称本病为Kaschin-Beck病。大骨节病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在我国分布范围大,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

14、区均有报道,主要发生于黑、吉、辽、陕、晋等省,多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平原少见。本病在各个年龄组都有发生,但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很少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本病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病人初期可能自觉缺乏,四肢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如有蚁走感、麻木感等),肌肉酸麻、疼痛等。这些症状常常不衡定,不明显。主要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与骨软骨损害和关节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关节疼痛:往往为多发性、对称性,常先出现于活动量大的指关节和负重量大的膝、踝关节。病人感觉为胀痛、酸痛或“骨缝痛”。,2.3.4.4.2骨关节炎 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常发生于晨间,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疼痛又可加重。另一症状是关

15、节僵硬,常出现在早晨起床时或白天关节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检查受累关节可见关节肿胀、压痛,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嗒”声,病情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X线平片于早期并无明显异常,约数年后方逐渐出现关节间隙狭窄,此表明关节软骨已开始变薄。开始时,关节间隙在不负重时正常,承重后出现狭窄。病变后期,关节间隙有显著狭窄,软骨下可有显微骨折征,而后出现骨质硬化,最后关节边缘变尖,有骨赘形成负重处软骨下可有骨性囊腔形成典型的骨关节病征象。,2.3.4.4.3类风湿关节炎 多发在2050岁。严急性发作,全身症状较轻,持续时间长。受累关节多对称或多发,不侵犯远端指间关节。关节早期肿胀呈梭形,晚期功能障碍及强

16、直畸形。X线检查局部或全身骨质疏松关节面吸收骨性愈合强直畸形。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2.3.3.4.4强直性脊柱炎 多发于1530岁男性青壮年。发病缓慢,间歇疼痛,多关节受累。脊柱活动受限,关节畸形,有晨僵。X线检查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模糊,脊柱韧带钙化,呈竹节状改变。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或正常,HLA-B27为阳性。类风湿因子多属阴性。,2.3.4.5诊断原则 根据病区生活史、临床表现以及髋、膝、肩、肘关节X线片异常征像,并排除其他骨关节疾病可诊断本病。 儿童及青少年具备2.3.4.1+2.3.4.2a(或和2.3.4.2b)+2.3.4.3a+2.3.4.4可诊断为跁子病。 成人具备2.3.4.1+2.3.4.2+2.3.4.3b+2.3.4.4可诊断为跁子病。,2.4治疗 跁子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目前仅采取的是缓解疼痛、补钙、活血、改善机体功能的对症治疗,常见药品有:a针对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的药物(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尼美舒利分散片、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司匹林、美洛昔康);b解热镇痛类抗炎药(扑热息痛、扑炎痛);c改善骨功能药物(骨肽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