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7989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鲁教版)[整理]-新课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必修三的教材结构,一、教材结构与课标比较,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2.区域可持续发展,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标:地理2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第一单元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含义 教材结构: 一、区域含义 二、区域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 难点:区域类型(均质区-以区域内部物质内容为指标划分、 均质自然区: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 均质人文区:人口密度区、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区-以区域内在联系或相关性为依据划分)。由区域中心和辐射范围

2、组成,如经济区、贸易区 中国地理下册所涉区域 功能区: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均质区:黄土高原 长江沿江地带 省级行政区: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建议: (1)不必过于纠缠概念,重在理解 (2)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地理空间性,内部一致性),进而将所举区域归类,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是因划分标准(依据)不同而形成的。 注意: 应正确处理案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结合海南岛主题活动,了解学生对于区域含义、 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1、海南岛按地形可划分成哪几种自然区域? 这些区域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2、据此谈

3、谈对区域的认识(有一定的面积、 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区位特征、区域内 部相关要素的相似性等)。 3、以海南岛的山区为例, 说明区域的特征(整 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第 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重点: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间差异形成的 原因。以利于制订出适合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可选出两个区域让学生自己 对比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对比区域差异的一 般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起辅助、较正作用。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

4、,可以采用角色扮 演、模拟旅行等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农 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方式-耕地类型、主要 农作物、复种指数,聚落形态、地域文化等)都有很大影响。 通过对比区域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据此,我们在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时,应综合考虑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不 能顾此失彼。,说明:本节节后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或告诉学生完成该 活动的一些途径。,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

5、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的:提醒人们在制订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应关注当前区域发 展所处的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以某一自然资源、便利交通、优势人文资源, 形成引力因素,吸引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 城镇。人地关系协调。 成长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得复杂,物质、能量的 输入、输出大幅度增加,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 扩展。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衰落阶段-区域原先存在优势丧失,人地关系严重不协调。 再生阶段-要继续发展,必须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 增长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影响区域经

6、济发展的因 素主要有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和产 业结构。 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区域环境对区域内其他优势条件的发挥起制约 作用。如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对资源开发的制 约作用。 本节教材将匹兹堡的发展,以“知识窗”形式, 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中应充分 运用这些材料,让学生归纳各阶段的特点。,“大庆”主题活动 1、让学生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文字材料,说明大庆的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2、让学生阅读插图,说明每幅图的主题 (1)“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说明大庆在全国油田中的地位,佐证区域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2)大庆市及市区各产业占GDP比

7、重,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过于单一。这也是区域发展需要转型的一个理由 (3)通过阅读大庆市部分街道图(奋勇村、登峰村、图强村、拥军村),间接了解大庆建设初期的艰辛及我国工人阶级不怕困难的精神面貌,关于对大庆“二次创业”你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系开放性设计,教材讲得已较多,如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业,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以城补城- 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 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于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将所经历相同的

8、问题(如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 (2)可持续发展途径:资源利用效率、深度,依靠科技,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等方面,第二单元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材结构: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人类中心论 三、人地伙伴论 历史背景、核心思想、思想局限及其影响 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说明思想演变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思想的利、弊。 情境问题:根据其生长习性(多余) 在地球上分布的最北界在北纬18左右。我国云南-却是-种植区之一(前后矛盾),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生于古西腊时代。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束缚了人的主观

9、能动性发挥。 “河伯取亲”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的畏惧与无奈。图腾则是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物崇拜的体现。 人类中心论 “人定胜天论”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 我国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地伙伴论 行为:休鱼、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载畜量、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部分教学的目标应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第三节) 教材结构: (第二节)基本内涵、基本原则、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第二节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第二节

10、的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发展的条件,生态可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社会可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对于这个复杂的系统,具有能动调节作用。,世界环境日主题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979年 “为了儿童-没有破坏的发展”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公平性原则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共同性原则,教学建议: 应尽可能结合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如发菜。 贯彻新课标精神,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可结合一

11、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件,如在我国是否应鼓劢家庭购买小汽车?让学生分别扮演生产商、政府官员、车主、行人、环境学者等不同角色,进行讨论,形成班级主流意见。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岗位的人对于同一环境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是不同的。因可持续发展制订一些规章、制度,可能会损害少数人短期的、眼前的利益,但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必须自觉地服从主流价值取向。,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材结构: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稳定战略 教学建议: 教材在介绍每种战略时,先简单叙述面临的问题,然后讲述采取的战略,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实例、数据,分析说明。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编写者给教师留有一定空间),另一方面增强学生

12、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结合材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替代品、资源利用率。 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爱护环境、不乱丢乱抛、不用一次性筷子、不践踏草坪等),第三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结构: 危害-成因-(自然、人为)-治理措施 教学建议: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

13、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教学过程: 由陕北民歌导入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接着分析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自然、人为),继而探究这种地貌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分析中应突出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人为因素。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除教材中所列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外,还应加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分析解决问

14、题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应强调本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鲁尔区例 (典型资源型工业区)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再生阶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会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建议: 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资源型工业区或学生所在地地资源型工业区实际,导入新课,拉近所研究课题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兴趣。

15、,引导学生从“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中索取信息,说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主导工业部门,指出鲁尔工业区在开发初期,工业部门与资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该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中、后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整治措施。(与教材比照,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一方面体验成功的感受 ,另一方面寻找差距) 。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投影机展示鲁尔区在环境整治前后的不同景观。 至于遇到的第二个问题“传统产业的衰落”,可启发学生回顾世界工业发展史(能源结构的变化、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六、七十年代传统工业区的衰落),让学生结合鲁尔区实际尝试分析衰落的原因。,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例

16、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结构: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二、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重点: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首先,通过我国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分布图让学生感性地认识我国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结合各地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间的矛盾,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跨区域资源调配 工程(检验、督促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结合“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对比”表,让学生分析我国为 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何要从长江流域调水? 结合“南水北调线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从工程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