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类问题辅导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648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类问题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行为类问题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行为类问题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行为类问题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行为类问题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为类问题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类问题辅导(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行为类问题辅导,儿童心理健康,重在预防和维护,不在咨询与治疗 预防与维护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的耐心、爱心、热心、真心、同情心、同理心 概述心理、行为问题,1、概念 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方面显著异于常态,妨碍个人对社会的适应,及反复出现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一、行为问题概述,行为问题与“调皮”、“淘气”不同,后者是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幼稚、可爱的表现,不会带来危害。行为问题则不同,很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2、原因,生物因素:气质特征、神经特质 生物学上很难解释儿童的问题行为

2、 社会因素:父母越轨,子女越轨行为62%;母亲酗酒子女行为问题23%,父亲酗酒子女行为问题32.8%;女少年犯的家庭成员30%有人判过刑,25%有坏作风 教育问题:童年早期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一生,二、常见的行为问题及干预,说谎、违拗与对抗、课堂捣乱、逃学或离家出走、自我中心与攻击破坏、偷窃、吸烟、早恋、电子游戏与网络成瘾,(一)说谎*,1、概念 通俗地讲:就是讲假话,对真实的情况隐瞒或歪曲就是欺骗。 说谎与欺骗被看作是不良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儿童道德的发展。 讲假话是说谎与欺骗的共同表象,但是促使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因人而异。,“说谎”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说谎”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3、: 1)具有想欺骗他人的目的; 2)说不真实的事情。所以,“说谎”是有意志、有意识的行为,即具有欺骗他人的意志,而有意识地说不真实的话,说谎的动机,动机积极的说谎 历史上的谎言 动机消极的说谎,2、说谎的原因:,1)年幼儿童的说谎是与其心理发展特点分不开的。 2)为达到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说谎从说谎中受益,而使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为了自我保护,逃避厌恶刺激 为了获得正面刺激,通过说谎来获得自己平时不易获得的东西、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和羡慕等,说谎的动机和表现,(一)利己式说谎 逃避惩罚 追求虚荣 掩饰自卑 满足兴趣,(二)损人式说谎 打击报复 反抗叛逆 捉弄戏谑,基本辅导态度,(一)满怀爱心,

4、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二)切忌将说谎行为与其品质相联系 (三)保持冷静,切忌过激行为 (四)认真对待任何一次说谎 (五)避免严厉的惩罚说谎,不要告诉辅导对象你不再信任他 (六)千万不要让辅导对象因说谎而获益,四、主要辅导方法,(一)发出谈话邀请 (二)讨论最近一次说谎 (三)说明说谎的危害 (四)坦白从宽,抗拒不从严 (五)给予合理适当的惩罚 (六)回忆最近一周的说谎情况 (七)为说谎寻找替代性行为 (八)追踪后续表现 (九)与家长联系,发挥合力功能,3、教育对策:,榜样塑造 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径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儿童形成与榜样相同的动作

5、、思想、态度或是语言表达等特性,这种行为改变技术被称为“榜样法”。 理论基础:榜样法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消退法指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不给与强化,即不予理睬不予关注,从而导致该行为出现频率的下降。 理论基础:斯金纳 “小白鼠操作杠杆”实现时, 小白鼠压杠杆得到食物再次表现压杠杆的行为 小白鼠压杠杆虽然没有遭受电击,却也得不到食物压杠杆的行为就会消失,条件: (1) 正确应用“不予

6、理睬” (2) 坚持不懈 (3) 各方意见一致:儿童发现成人之间的观念不一致不良行为加剧,适当惩罚,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立即对儿童施予不愉快或厌恶刺激(身体的或言语的),从而使儿童表现该不良行为的频率下降直至消失。 理论基础:斯金纳 小白鼠压杠杆 种类:体罚法、言语惩罚法、任务惩罚法、特殊惩罚法(厌恶治疗法),适应症:多种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如攻击性行为、违纪、脾气暴发、伤人自伤等。,关于惩罚法的问题:,(1)惩罚仅是压抑行为而不是消除 (2)惩罚没有提供一个可接受的良好行为 (3)部分实施惩罚的人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给儿童展示了一种不好的模式 (4)惩罚所造成的伤害有:害怕、紧张

7、、焦虑以及退缩等 (5)惩罚之后儿童所产生的挫折感会使他们今后更偏离群体 (6) 惩罚破坏了儿童头脑中的教师和家长的形象 (7)它鼓励儿童表现暴力行为 (8)它破坏了教师和家长以后与儿童进行积极交流的机会 (9)它会使儿童产生心理上的障碍,(10) 它会是受惩罚儿童和目睹惩罚的儿童产生焦虑 (11) 它影响了儿童关注积极和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 (12) 言语的惩罚经常恶化为诋毁儿童的智力、人格和尊严 (13) 教育者因自己的事情迁怒于儿童 (14) 执行惩罚不公平 (15) 实施惩罚不注意选择场合和地点儿童尊严 (16) 对儿童执行惩罚时,夸大错误:将行为上升到人品,夸大孩子的错误,实质上是在暗

8、示孩子朝那个不好的方向发展 (17) 将惩罚变成了让儿童服从成人的手段 (18) 在儿童接受惩罚时,没有实行监督,反思教育者自己的方法是否严苛。 不要让辅导对象因说谎而获益,2、违拗与对抗,成人发出指令或要求,孩子没有立即采取行动或从事一些不相关甚至是相反的事情。 公然对抗成人的指令是最为严重的,(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其列为精神症状)会使孩子荒废学业、人际关系恶化、生活秩序混乱,甚至就职困难。,教育对策:,(1)前事的操纵 成人在下命令前要控制和修改自己的行为 A、有无下次命令的必要 B、用何种方式下命令 C、有没有决心要孩子彻底服从 D、孩子有无完成的能力,(2)减少孩子的违拗与对抗,A、不予理

9、会(对想引起成人注意的孩子有效) B、隔离 C、反应的代价(奖励与惩罚) 实物奖励与惩罚 后果惩罚,隔离法,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正强化的环境中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该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由此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正在进行的活动:儿童原意从事的活动,但并不是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 受到正强化的环境:儿童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愉快、高兴的场所 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儿童不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单调、乏味的场所,但并不是害怕得场所 理论基础: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趋乐避苦”,条件: (1) 儿童对行为规则真正理解 (2) 隔离区要

10、求:有灯光、椅子,无危险物品,四周无装饰物 (3) 真正隔离 (4) 时间恰当 (5) 阶段性评估,3、课堂捣乱,儿童经常不能安静地听讲,试图扰乱别人,做各种小动作、讲话、对别人恶作剧、不能完成作业、丢三落四、说脏话等 我们的教师是怎样做的呢?,对捣乱行为少加注意,使之自行消退 使之适当承担责任,分散其捣乱的精力,形成习惯后行为自然改变。 关注关心其学习与活动 多表扬少责骂 自我评定行为,及时奖惩 小步子大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及注意力、意志力 饱厌疗法持续地给儿童某种正强化物,从而帮助儿童消除由该强化物所诱导的不良行为。,饱厌疗法,定义: 通过持续地给予儿童某种正强化物(奖赏物),从而帮助儿童消除

11、由该强化物 (奖赏物)所诱导的某种不良行为。 饱厌法就是要使强化物对个体不再有吸引力 理论基础: 斯金纳 小白鼠试验,4、逃学与离家出走,教育对策: 分析原因 学校和家庭不能吸引学生 外面的诱惑使孩子缺少判断力 把离家出走当作要挟父母的手段,改变环境 培养责任感 提高教育技巧,5、电子游戏与网络成瘾,(1)原因 生化因素(脑化学失衡和神经递质过剩或缺乏) 心理需要 家长的控制,(2)教育对策,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转移孩子的兴趣爱好 分享孩子的电子乐趣 规范孩子的作息时间 饱厌法使强化物对个体不再有吸引力从而失去强化的意义 厌恶疗法,厌恶疗法,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个体在进行不适当行为时,同

12、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反射。 这种方法是对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如电击、催化剂或言语责备等,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快感,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因此人们通常又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 电刺激、药物刺激、想像刺激,适应证:酗酒、成瘾、贪食症、强迫症、性心理异常等。,操作方法:,如采用电击,电器一般安置在手指、脚或腿上,均系低压电刺激。当酗酒青少年喝酒时,立即施以电击,一旦他将酒吐出,电击停止。疗程一般为5日。如果采用药物,则给病儿服用引起呕吐的药物如阿朴吗啡,并在他即将出现呕吐时,让其饮酒而呕吐,如此通过多次配合

13、,直至不使用药物,单纯饮酒也出现恶心,对酒产生厌恶情 绪,形成回避酒的条件反射。如果儿童吸吮手指,可在其手指上涂抹黄连水、奎宁水等苦味剂,使之吮吸苦味成为一种厌恶刺激,如此多次接合,可以减少吮指行为。,6、自我中心与攻击破坏行为,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性行为,指有意用语言或暴力的形式对他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伤害,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概念的三个要素。,儿童自我中心,同年早期的特点 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与阶段,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领会) 1)情绪不稳、脾气暴躁 2)冲动,自控能力差 3)言语较多,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基本辅

14、导态度,1)尊重、接纳、宽容 2)沉着冷静 3)对事不对人 4)知难而上,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主要辅导方法、步骤,(1)攻击性行为的暂时处理 (2)会谈(具体步骤) (3)矫正攻击性行为的各种备选方法(角色扮演法,情绪宣泄法,行为契约法法,榜样示范法,家庭辅导法),契约法,定义:教师或家长组织或安排一种情境,让儿童按照成人要求完成任务,之后儿童可以从事自己喜欢且是被成人认可的事情。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短期合同、长期合同 理论基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如果你做甲事,那么你就可以做乙事或得到乙”。,条件: (1)儿童真正理解合同 普通 2岁以上 (2)共同协商 (3)任务与奖励相称 (4)考

15、虑儿童特征(年龄、认知发展水平、成就动机、时间和事件有先后的概念等)选择合同种类 (5)双方坚持遵守,案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游戏治疗法,维维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5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爱打架,力气大,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 妈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甚至惩罚他,试图矫正他的打人行为,但无济于事。,妈妈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愁眉苦脸地说:“这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该说的都说了,就是不顶事,我们现在

16、对他是毫无办法。“ 维维为什么总想打人呢?妈妈说不清楚,维维自己也说不清,我们只能从妈妈的陈述中分析判断维维具有攻击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仅靠说教、惩罚去矫正,往往难收成效,因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他们不爱受约束,如果我们采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游戏方法对他们进行矫正和治疗,则具有神奇的效果。于是,我们建议维维接受游戏治疗。,角色扮演游戏,如果像和成人进行咨询谈话那样与他交谈,很难询问出他的内心深处的东西。 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让他扮演母亲、父亲、老师及挨打的儿童,让他在角色扮演中来体验角色,渲泄情绪,表达愿望。 从中了解他原有的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 “你一点都不听话,不让你动杯子,你非动,打碎了吧,这个杯子妈妈花5元钱买的,妈妈要累死累活干半天才挣到5元钱,你这孩子!“维维在扮演父母角色,体会父母的心情、价值观,还结合了前卫的经济教育,模仿游戏,这种游戏方法主要矫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