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25847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到清朝(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夏至秦 朝代更替示意图,夏,商,战国,西周,春秋,东周,秦,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从秦汉到明清朝代更替演示,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 东晋,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魏,蜀,吴,北宋,南宋,辽 西夏 金,元,明,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本课要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要概

2、念理解: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 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专制 (1)(君主)独自掌握政权。 如专制政体,专制帝王,君主专制。 (2)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 君主 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某些现代国家的元首。有的称国王,有的称皇帝。,两对主要矛盾,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

3、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令,1、军事 2、行政 3、财政,行省制度,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君主专制的演进(削弱相

4、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内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礼 部,户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唐朝三省运作机制,皇帝,同意后 交予审议,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提交上奏,封驳,审议通过,封驳,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皇 帝,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北宋初分割相权,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清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清朝,品行

5、,门第,才学,官吏制度变化简表,本课要点回顾,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复习参考题,1、本课要旨是什么? 2、汉朝、北宋、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 各自采取了哪些措施? 3、汉、唐、宋三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从汉朝至隋唐选官制度是怎样演变的?,课堂练习 1、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是郡县和( )并存。 封国 2、( 谁 )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推恩令 3、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4、元朝在地方实行()制度。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

6、设(),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河北;山西;山东;行中书省。 5、元朝在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宣慰司 6、()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魏晋南北朝,课堂练习,7、()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 8、北宋初期,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课堂练习,9、元朝设(),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该省长官行使()职权。 中书省;宰相 10、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察举;孝廉,课堂练习,【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

7、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要从相权与皇权关系的角度去说明问题。 思路引领:先要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针对所问作答。,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论述题,解答此题的关键首要的是精心审题:二是题目的时间范围是“从汉至元”;二是

8、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即运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皇权不断加强”这一历史结论。,思路引领:一要依时间顺序(分汉、隋唐、宋、元时段)组织答案。二要运用相关史实说明结论的正确,作到史论结合。 答案提示: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

9、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解题关键:解读材料,逐问作答。 思路引领:分三步,首先解读历史材料;再由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措施)概括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对“这种措施”加以评价。,答案提示: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

10、其说,就应鼓励。),郡国制 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明代曾分封诸王于各地,靖难

11、之役后,也将权力收回。,节度使 官名。始见于唐睿宗时,以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唐玄宗时在沿边地区设九节度使,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政、财、法事。安史之乱后,内地亦设立,辖境大小不等,因其权大,后多成为藩镇,并将此传于子孙或部下。至五代时废置不常。宋初皇帝收回兵权,节度使则成为勋阶。辽、金亦设,其权小于唐代。元代废。,行省制度 行省之制渊源于魏晋之行台。杜佑说:“行台省魏晋有之。大唐初,亦置行台,贞观以后废。”(通典卷22行台省)金于中央置尚书省,在全国襟带之地又置行台尚书省,除不置尚书令外,一切官属与中央同。但行台官品均低于中台一等(金史卷55百官志一)。元置中书省为中央行政中枢,

12、于地方亦曰行中书省。,此前的“行台”名义上为中央派出机关,至元代行省制度才完全确立为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全国除中央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北部、内蒙中部东部地区称为“腹里”,以及宣政院直辖的吐蕃外,共分置十一个行省,其中在边疆地区还专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元的疆域十分辽阔,岭北行省的治所在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省区范围向东北延伸到库页岛和北冰洋。江浙行省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西藏虽未设立行省,但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并在西部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东部设吐

13、蕃等路宣慰司,其下设若干万户府;还设置驿站、军站、派驻军队、征收赋税,等等。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喇嘛教,国师八思巴就是吐蕃萨斯迦人(今西藏萨迦),因此元朝一代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是很重视的。,中朝与外朝,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内朝”也就是“中朝”,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

14、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划分,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康此注,最为分明”。钱大昕还认为内朝、外朝之分,汉初是没有的。“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钱氏说“史家未明言”。,汉武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少主。而宰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件事无疑关系重大,它不仅表明已把宰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时也表明内外朝之分已经形成。,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宰相是封

15、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最高长官,为天下政本所在。汉武帝要加强皇权专制,自然会与宰相制度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武帝便引严助、主父偃辈入值,参与谋议。自霍光辅政,至于东汉,遂成为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外戚当政者则加“将军”名号,宦官专权者又多加“中常侍”。不论外戚还是宦官,都是作为内朝官而专朝政的。,汉武帝鉴于汉兴以来丞相御史二府的职权过重,因而把处于身边的内朝私人秘书“尚书”官的地位提高,又相继设有侍曹、二千石曹、户曹、客曹。诸曹尚书多引用宦官或外戚担任,内朝近臣自大将军、太傅、侍中以下,常领录尚书事以参决朝政。而外朝的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逐渐为内朝尚书台所侵夺。所以,汉武帝以后以至

16、成宣年间,是尚书势盛,内朝权重,与外朝的相府形成权力转移交替时期。,尚书本属于少府,从秦至汉武以前,不过是掌管往来章奏的小吏。但自御史变成监察官之后,皇帝的诏令等事,也成了尚书的专责。武帝时期尚书发展成宫中的重要机构,置尚书四人,分四曹以主众务。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主吏民上书事,客曹则主外国四夷事。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以主刑狱事。,汉武帝一面提高近臣和内朝官的地位,使他们“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有时还让内臣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使“大臣数诎”。 显然尚书已由公文的传达机关进而为公文的处理机关。而且处理的结果,并不经过丞相,也无需和外朝的相府商讨,而是直接送呈皇帝。,另一方面又压低丞相的地位。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太尉“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