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452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8.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43张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2月7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注历史学科素养考查,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文 化,160多种定义,西方“culture”:耕作培育品德和能力培养 中国说文解字:文治教化之意。 广义:泛

2、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狭义文化是指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科学、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即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从时间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子孙后代汲取先贤智慧和力量的文化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画等号,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

3、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2、从空间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认识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特点,五大文化圈: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亦称中国文化圈,是指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文 化群体。其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科学、文化,及中国 式律令制度及农工技艺。,世界五大文化圈,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走向,解图 根据图示,你能归纳出哪些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启示? 提示: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明,文明道路具有多样性。,弘扬中华优秀传

4、统文化,1、从时间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子孙后代汲取先贤智慧和力量的文化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画等号,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2、从空间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认识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特点,8,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5、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黄家骅:“核心素养”是什么?大道至简,以简率繁,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史料 实证,时空 观念,历史 理解,唯物 史观,家国 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巩固统治,方式:,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封建”,“授民授疆土”,“亲戚”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家国情怀,对象:,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森严的等级制度; “家国一体”制度出现.,天下,邦国,家国,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意志;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秩序; 爱国、敬业、诚信

6、、友善个人道德约束,1、学者徐增阳说:“在中国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一家国同构观念主要与哪一制度有关( ) A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B秦朝皇帝制 C汉朝推恩令 D元朝行省制,中考试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一、选官制度:与时俱进性,二、思想(哲学):独特性,三、科学技术:先进性,四、历史人物:家国情怀,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知识连线,科举制,创立:隋朝; 完善:唐朝; 僵化:明清; 废除:1905,分科考试,自由报考; 公开公平;择优录取;,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

7、重学风气的形成;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对东亚文化圈国家制度和 对近代乃至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考试内容和方式日益僵化,消极作用日益明显,历程,特点,影响,影响,对中国,对世界,科举制的历程、特点及历史影响,历年命题规律: 侧重于基础知识类考查:科举制的历程,选拔方式和影响属于常考点。,中考练习,1.(2016百校1)史学家钱穆曾说过:“这个制度能从唐朝正规化再到清末使用上千年时间,说明它还是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的。经过这一千多年的变革和发展,积聚了无数人的聪明才智,忽然就被摒弃了,实在可惜。”“这个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

8、.行省制 2“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一、选官制度(科举制),一、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军功受爵 (秦),察 举 制 (汉朝),科举制 (隋唐宋明清),血缘纽带,学能才识,门第才学,选拔标准,军功大小,选拔方式,世袭继承,中央考试选拔,地方品评推荐,论功行赏,现实意义,演变历程,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提供了相对公平竞争的舞台。,(从贵族政治到科举取士),

9、今年考题预测:侧重知识迁移和观念考查,1、从制度创新、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角度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唯物史观 2、从蕴涵的公平、公正的核心内涵所具有的普适性,先进性来考查对当今的现实意义。 3、从经世致用,尚贤爱才优良传统的角度,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历史价值观,中考研究,一、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科举取士),1科举取士考试内容经历了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通过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A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需要 C科举考试更加科学合理 D人才选拔有

10、鲜明的时代特征 2. 有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而优则仕,一、选官制度:与时俱进性,材料1,(1)按示例填写表格。分析古代选官制度有着怎样的演变趋势?(2分) 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材料2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

11、科举制度起源考,3、材料解析题: 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现象,科举制虽然已经废除,但对当今及世界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与时俱进性,材料3 英国的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科举制。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代科举制与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共同特点(3分) 自由报考;分科考试,自由竞争,公开公平;择优录取; (3)结合

12、上述材料,说明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作用(3分) 限制了特权阶层的垄断,提高了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 增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4)结合图示,谈谈科举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2分),二、思想(哲学):独特性,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活动建议: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一说其中的含义。,前提,指导,经济: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形成 。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士”阶层的崛起。 政治:地主阶级兴起 社会: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道家:老子、庄子; 辩证法,

13、以柔而刚,无为而治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礼,德政” ;仁政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墨家:墨子 “非攻”“兼爱” 法家:韩非子; 中央集权,反仁政,倡法治,汉初: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两千年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战国:商鞅变法 秦朝: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时代背景,思想解放,社会变革,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儒立德,墨兼爱,道任性,法务实,如果你是后世统治者,你会采用哪家观点呢?,中考研究,历年命题规律: (1)题型考查:2015年简答题比较孔子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有何异同。 2016选择题考查历史上的教育。 (2

14、)基础知识类:社会转型一直是热点。诸子百家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是常考点。 活动建议类,结合论语名言,说出孔子的思想主张。,1、(2014适应性)战国时期,韩赵魏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其中韩非、李悝、吴起、商鞅等一批发家著名人物在三晋大地相继出现,他们不断发展与完善法家的思想学说。下列属于法家思想主张的是( ) A.主张“非攻”“兼爱” B.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C.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主张改革,建立中央集权制,中考试题,二、思想(哲学):独特性,D,二、思想(哲学):独特性,中考试题,(2015山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领域的大变化。

15、面对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建言献策,形成“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学术繁荣时代。 (1)根据材料,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和争论的共同问题。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3分),中考研究,历年命题规律: (1)题型考查:2015年简答题比较孔子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有何异同。 2016选择题考查历史上的教育。 (2)基础知识类:社会转型一直是热点。诸子百家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是常考点。 活动建议类,结合论语名言,说出孔子的思想主张。 今年考题预测: (1)扩展活动建议:收集诸子百家名言,比较思想的异同点。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2)知识迁移和观念考查:百家思想对后世乃至当今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观 (3)古今中外对比考查:孔孟与汉代儒学对比;中外思想家的比较归纳比较,二、思想(哲学):独特性,百家争鸣,治国思想,民本、人才,人生态度,人与自然,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德政”“仁政” 民贵君轻 法家:“法治”;加强君权,儒家:积极入世,强调责任感。 道家:主张逍遥避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