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441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试特点和复习重点: 本课以考选择题为主。主要围绕物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关系、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主观题主要是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是重点。 复习时物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是重点(主观题)。,考点1:自然界的物质性,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1、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

2、固有的 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 的组成部分。,规律,物质世界,考点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世界,生产方式,物质,物质性,3、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客观性,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回答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唯一特性。不能表述为客观存在,不同具体物质形态,1、客观实在

3、和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区别,注意: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

4、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例1. 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球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B. C. D.,A,例题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

5、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B,例题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例题4. (2009浙江卷)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

6、理相同的是( )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B C D,C,例题5.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已经威胁到人类健康。这提醒我们( ) 改造自然应当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改造自然必须认识、尊重和保护自然 要重视意识对人们改造自然的决定作用 要看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具有相对性 A B C D,A,例题6.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7、论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 B. C D. ,D,考点:(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的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

8、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它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的两种情形,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性 质基本不变,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

9、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例7:2014江苏22.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 LED 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10、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 B. C. D.,D,例题8. (2013广州模拟)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这表明黑格尔 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 把运动主体看成是主观精神,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把运动主体看成是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最终会导致相对主义 A B C D,A,例9、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B.意识有时超越时代具有

11、前瞻性 C.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例10、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这一观点( ) A是正确的,因为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B是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C是正确的,因为它肯定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是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例11、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 、相对主

12、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 辩证法、形而上学、 相对主义,A,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下面两题: 例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C,例13.“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

13、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考点: 1、规律的概念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点),考点阅读: 1、如何理解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要求是什么?,1.规律的科学内涵,就是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不是表明的、现象的、外在的,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1)规律与联系,(2)哲学上的规律

14、与具体科学的规律,(3)规律与规则,2、规律的特征(即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5、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误区1: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误区2: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注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误区3: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 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为人类造福。,误区4: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给人带来积极或消极作用,但无好坏之分。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体现规律的客观性,普通性。但具体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何按规律办事?,1、遵循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反对夸大或忽视主观能动性的倾向。 4、要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