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4374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4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课时讲解1,考点1 词语理解与赏析 考点2 句子理解与赏析 考点3 描写方法及作用 考点4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考点5 句段作用,课时讲解2,考点6 内容概括 考点7 表现手法 考点8 人物形象 考点9 文章线索 考点10 内容理解 考点11 拓展延伸,课时讲解1 品析记叙文语言,重庆近10年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考点1 词语理解与赏析必考,考情搜索 题型一:词语的表达效果10年6考:16A、16B、15A、14A、09、08 题型二:词语含义10年8考:15B、14B、13A、13B、12、11、10、07,(16A14题)结合语境,说说下面蓝色词丰富的

2、表达效果。(4分)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思路归纳】在文中,“一枕”明显是一个量词,从前文“不眠的寒夜”“辗转反侧”中可看出“枕”与“夜晚”“难以入眠”相关,用它来修饰“冷清”,描述了作者在夜里思绪紊乱,辗转反侧的情状。从“一枕”所在的第段可以看出,在一个飘雪的寒夜,作者由于失眠思绪万千,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眠的情景。,【答案】(4分) “一枕”扣住了“夜”的不眠(2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眠的情状(2分)。(意对即可),【变式提问】 题型一:(1)(15重庆A卷)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9重庆)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

3、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3)(14重庆A卷)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题型二:(15重庆B卷)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实战链接】 题型一:见精练版P41你的手机掉了第2题,P43特别的祝福语第2题,P44手掌里的清凉第3题,P44哭泣的鱼第3(1)题,P46雪夜第2题,P50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第2题,P52心灵深处的老屋第2题。,题型二:见精练版P39孙子的麦收第3(2)题,P40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第2题,P41心寻第3(1)题,P45爷爷的芦苇荡第2题,P48蛋铺里的安娜第2题,P51缝纫机走过童

4、年第3题。,题型一: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考查的内容看,关于词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动词、形容词16B、14A、09、08: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叠词未考:增强人物表达的情感,或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音韵美。,副词15A:准确说明了情况,表明了程度,限制了范围/时间),使语言表达严密。 量词16A、14A:准确地表明了一种的程度,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提示 该题型在说明文、议论文中也较常见,注意迁移学习。 答题格式:用词特色+表现形式+作用+作者情感(作者或文中人物性格)。 语境义+作用+作者情感(人物性格、情感)。,题型一:词语含义 (1

5、)指代义 代词:找代词所在句确定指代内容(一般是往前找)代入原文检查。 附:与“这”相关是近指,与“那”相关是远指,与“某”相关是不定指。 非代词:在上下文找到与之对应的阐述句便可。,(2)修辞义 联系上下文,找出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留下本体,即是答案。 (3)引申义 解释本义(字面义)分析深层意思/言外义回答作用。,考点2 句子理解与赏析10年14卷11考,考情搜索 修辞角度:16A(比喻)、15B(比喻、拟人)、14B(比喻、拟人)、13B(拟人)、12(比喻) 描写角度:14A(神态、动作)、10(动作、心理) 其他:13B(视觉、嗅觉、听觉)、09(重点词语)、08(哲理句)、07(句子

6、含义),2. (16A15题)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 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分)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思路归纳】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内心愤愤的情绪比作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说的是“我”内心愤懑的情绪像花一样剥落。从第段可以看出是因为“我”心里愤愤便和老师顶撞,当“我”离开的,时候,老师嘴角的笑容以及和其他老师的话语让“我”有所触动,“我”觉得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变化为喜悦之情。 【答案】(4分)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合即可),【变式提问】

7、 (1)(14重庆A卷)文章第段画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13重庆B卷)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第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3)(14重庆B卷、12重庆)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09重庆)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39孙子的麦收第2题,P41心寻第3(2)题,P44手掌里的清凉第3题,P44哭泣的鱼第3(2)题,P45爷爷的芦苇荡第3题,P47山果第2题,P48蛋铺里的安娜第3、5题,P50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第3题,P51缝纫机走过童年第2题,P52心灵深处的老屋第3题。,若句子

8、使用了修辞方法、描写手法,则先判断手法再点明作用;若没有使用上述方法,则可借助以下方法来答题。 (1)抓关键词语法 句子的深层含义往往借助于某些关键词语来表 达,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就理解了整个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 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联系全文主旨,有何深意。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2)联系语境法 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它的表层义和情感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注意,在组织答案时,尽量用上下文中的关键词语,切忌完全照搬原文。 (3)借助句法理解句意 解释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词 句,用“还原法”,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

9、朴实的说法。,答题格式:点明手法作用(情感)。 解释开头、结尾一些意味深长的词句运用“返本法”,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阐述。 解释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一语双关,运用了反语、象征、双关等手法的词句运用“追问 法”,通过表层义来挖掘其本义和象征义。 解释指代性词句和其它一些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抽象词句运用“扩借法”,由此及彼扩展,根据词句所在的语境借用其他词句进行具体阐述。,注意区分表达作用和语言赏析: 表达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和中心 语言赏析品味语言的外在形式,3. (16A16题)文章第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双手将他推出了出去。,【思路归

10、纳】这句话在文章第段,父母“护”着他,“挤到车窗前”“推了出去”,“护”“挤”“推”这三个动词可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护”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无时无刻的爱护;“挤”说明当时情况很危急,大家都很慌乱,父母为了孩子拼命的样子:“推”指当时,考点3 描写方法及作用10年14卷5考,考情搜索:16A、16B(细节)、15A、13A、13B,情况危急, 尽管父母有所不舍,但为了孩子的安危还是奋力将孩子送往安全地带。三个连续的动作将父母当时在紧急情况下还是想着先保护孩子,在人群中挤到窗前,把孩子推出去送到安全地带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父母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在生死关头,为了孩子的安危,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

11、生命的伟大精神,这一切都缘于对子女无私的爱。 【答案】(4分)动作描写(1分)。通过“推” “护”“挤”三个连贯的动词(1分),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2分)。,【变式提问】 (1)(16重庆B卷)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13重庆A卷)第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39孙子的麦收第3(1)题,P43特别的祝福语第4题,P45爷爷的芦苇荡第4题,P46雪夜第4题,P47山果第3题。,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环

12、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15A。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动作描写16A。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心理描写未考。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 征。 作用: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2)环境描写及

13、其作用: 自然环境13A、13B。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社会环境未考。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心情;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深化主题思 想。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作用。,考点4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0年1

14、4卷3考,4. (16A17题)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4分) ( )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 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 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 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 的黯淡。,【思路归纳】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文章的内容情感,本文写了“我”在一个雪夜回忆起那些 “我”经历的或听到的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的,温暖人心的,充满了爱与感动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爱与感动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情感分析文章标题,本

15、文的标题为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与“刹那”对比的是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与“时光”进行对比的正是那些故事中的爱与感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标题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最后分析所给选项确定答案,A项在这里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不能全面诠释题目的含义;CD两项只强调了两个片段中瞬间的感受,不能全面诠释题目的含义;B项内容与最能诠释题目含义,故选B项。,【答案】(3分)B,【变式提问】 题型一:(1)(15重庆B卷)本文为什么以“”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11重庆)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那些感情? 题型二:文章以“”为题,请体会其内涵和作 用。,【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40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第4题,P43特别的祝福语第5题,P44手掌里的清凉第1题,P45爷爷的芦苇荡第5题,P47山果第4题,P50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第4题。,题型一:分析标题的含义10年3考 标题含义有表层含义(字面含义和文中内容)和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1)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如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