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4099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5课《故都的秋》 (共50张ppt)(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走近秋天,故都的秋,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

2、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

3、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

4、情到碧霄,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瑟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写作背景: 由于国

5、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朗读课文,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点缀 ( ) 辍学( ) 混沌( ) 馄饨(

6、 ) 萧条( ) 笙箫( ) 落蕊( ) 一椽( ) 槐树( ) 平仄( ) 著单衣( ),zhu,chu,dn,tn,xio,xio,ru,chun,hui,z,zhu,检查预习,解题,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秋,什么地方的秋?,故都,思考:“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称为“故都”,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

7、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向往,热爱眷念,下面老师来放录音第一、二自然段,同学们思考,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 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勾画关键词) 慢 润 淡 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半开半醉看不饱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

8、是什么?,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思考: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到段,作者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为我们描绘 了五幅故都的秋景 图,请听录音范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概括,。,秋 景 图,秋晨院落,秋槐 落 蕊,秋 蝉 残 鸣,秋雨话凉,秋 枣胜果,秋晨院落,秋槐落蕊,31,秋蝉残鸣,32,秋雨话凉,33,秋枣胜果,思考: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有味? (分组讨论),秋雨话凉,“还有秋

9、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北国秋雨“奇”在何处?,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B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a比较春雨“淅淅漓漓”“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太柔) b比较夏雨“淅沥哗啦”“噼里啪啦”(太猛),想象画面: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湿漉漉的,雨声息列索落,秋雨来去匆匆,在都市的斜桥影里,一二都市闲人,着青布单衣,咬长长烟管,抱着手耸着肩,有一搭没一搭地感叹天气 。 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悠闲、无聊、悲凉、寂寞,如果说刚才这幅画侧重从味道写景的话,那么另外哪一幅侧重从颜色写景?,勾划出描绘秋色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

10、绪?,秋晨院落:,【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冷色(冷暖色调主要是从人的感官来说的,冷色调就是看上去觉得冰凉的颜色,给人以冷清、萧瑟、落寞之感。),冷色调,秋色,清,思考: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地方也有,作者为何避而不写?,悲凉,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 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我们 来看看当时的写作背景。,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3)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5)

11、 “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7)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7) 【秋声】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残鸣,衰 弱 残 声,思考:刚才我们分别从味、色、声三方面简单分析完秋雨、秋花、秋蝉三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描述秋槐、秋果时,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课下讨论),色,(冷色调 ),声,清冷,孤独 凄冷,青天(碧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鸽声(飞声) 蝉声 风雨声 人声,(反衬)静,景,情,以景显情,赞美 眷恋,味,“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 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小结,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所有的景物都是在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了这些景物,同时,透过这些景物我们也能感受到“悲凉”的这种情感。那么像这篇文章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业,学了这种写作手法后,请同学们今天回去,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种手法写一篇700字的抒情散文。我们下堂课继续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