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261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案5荆轲刺秦王2(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信物,重金征求,正眼看,列,示例:这幅图片与史书上的记载不符。据战国策燕策三记载,荆轲行刺时,“左手把其袖,手右揕其胸”,这说明,荆轲行刺时,应在秦王左边。而这幅图片则是荆轲在秦王右则,左手持其图,右手持匕首。这幅图也算符合史书的记载。荆轲刺秦王也不一定老是一个姿势,这幅图片可能是变化了姿势的一个镜头。,课 内 动 脑,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2荆轲“怒叱太子”说明了什么? 【提示】

2、“士可杀不可辱”,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仓促行事,为以后埋下隐患。,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描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4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提示】 通过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

3、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力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来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和视死如归。,5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

4、陶说?为什么? 【提示】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改悔”,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6文中是如何刻画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 【提示】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

5、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7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 【提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

6、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8这篇文章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提示】 本文以洗练生动的文字,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塑造了荆轲的侠士形象,赞扬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雄气概。,9这篇课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提示】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私见樊於期,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

7、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如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的遇事审慎、三思而行进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以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

8、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解析】 发:打开。,B,【解析】 A之: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代词,相当于“这些话”。B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C乃:副词,相当于“于是”“就”。D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介词,表方式相当于“用”。,C,【解析】 战国策是国别体历史著作,而不是纪传体历史著作。,A,【解析】 (1)重点对译的词语:遇、深、为、戮没。(2)重点对译的词语:然则、见陵、除。,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杀戮

9、和没收。,课 外 认 真,抉 择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夜开始笼罩阴森的囚室。身陷缧绁,我不曾想,却也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北帅给了我两个选择:生可尽享荣华富贵,否则“死路一条”。我无语,任凭思绪把我带远 身处乱世之中,受命于危难之际。我虽深知我所处的朝廷的腐败,但是身为热血男儿,又岂能置国家安危、人民生死于不顾。记得北上被困时,吕师孟曾劝说:“身处乱世,当择良枝而栖之。子虽贤良,安能抗日之西垂乎?”也记得一位告病还乡的同僚说过,“举世混浊时莫若隐”。是的,隐永远是人逃避现实的最好做法。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普天之下又岂会找不到几处荒山来安置那颗落寞的心呢?可是我知道,无论到哪里,我都无法使我的

10、心归于淡泊。屈子不是说过“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吗?的确,清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亦不会以皓皓之身蒙世之尘。 “弃暗投明,择善从之。”北帅的话似乎仍萦绕我耳际。生与死,择其一。“哼”,我冷笑一声,曾经以为世上有千千万万种选择,而在生命中只剩下两种选择的时候,这是多么悲哀。其实这已无所谓选择了。从我受命北上开始,从我诟敌诋酋开始,从我联兵抗元开始,从我孤军奋战开始,我已无数次做出了选择。死不是我想要的。但屈辱的生与悲壮的死绞在一起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也许后人会说我傻,但气节在我看来的确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我所要的是一个朗朗乾坤,不能得到时,我只能用鲜血来呼唤它。是的,全世界的黑暗

11、也不能毁灭一支蜡烛的光明!,我拖着沉沉的锁链来到窗前,寒星悬空,明月朗照,呜呼!愿民生不再多艰,安享太平美满。我展纸挥毫,潸然泪下:乱世羁旅,夜沉沉,不尽悠悠愁绪。故国山河,西北望,废池春深人寂。遥想当年,金戈铁马,誓死中原地。不堪回首,零丁孤梦难继。但愿丹心照,青史人寰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便是我的抉择!,【点评】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凄迷的意境: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夜开始笼罩阴森的囚室。随之是一个相当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身陷缧绁,我不曾想,却也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北帅给了我两个选择:生可尽享荣华富贵,否则死路一条。我无语,任凭思绪把我带远”跟随这镜头,我们仿

12、佛进入了“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情景。那么,文天祥会做怎样的抉择?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引古据今,剪辑画面,再现了文天祥的内心波澜。最后,文章以文天祥的词与诗句收束,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结句“这,便是我的抉择”,掷地有声。文章笔法娴熟,语言老到,衔接自然,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1专诸(?前515),亦称鱄设诸,春秋时吴国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专诸是屠户出身,长得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整天打架滋事、惹是生非。 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光欲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

13、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专诸当场刺杀了吴王僚,被吴王僚侍卫杀死。专诸因为其“鱼肠剑”的壮举而闻名青史。,2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要离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却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他足智多谋,以捕鱼为业。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3聂政(?前397),战国时侠客,韩

14、国轵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轻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4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战国末期卫国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的药囊击中,被秦王拔剑所杀,秦王杀他时连刺八下才停手,荆轲行刺失败被杀。,练案10 荆轲刺秦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