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179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

2、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利用意识的能动性知识,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的原因。,(1)意识使人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是对经济平稳发展的科学规划,着眼于社会的永续发展。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是对我国经济状况的正确认识,把握了国情,尊重了市场规律。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民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3、。,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不是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纯主观思维活动、物质都不是实践),考点1 实践的概念,考点一: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人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二: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发射窗口发射成功,标志

4、着人类再次重返月球的开始。发射“嫦娥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三: 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 2、中国的探月工程三步“绕、落、回”,现在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一: 1、12月2日凌晨1时30分科学家研制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 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考点2

5、 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考点2 实践的特点,唯物论,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统一,,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 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 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就不属于实践的范畴。,思考:实践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正确理解是: 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B.是

6、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主观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D),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12012年3月31日20302130,全球数千个城市及数百个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将共同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

7、贡献。这说明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 B C D 解析: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正确。 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排除。 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排除。,B,3、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表现为

8、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才能完成。 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判断:人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还是来源于物质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吗?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哪些?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

9、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唯一来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打不相识 吃一堑,长一智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误区警示 误区一: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 他 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10、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中新问题、新要求出现,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断: 权威观点 多数人的意见 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 都没有超出认识的范围 客观事物自身 自身不能回答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客观,实践,,误区二: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

11、认识的真理 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嫦娥三号”发射任务,主要环节是近月制动、变轨、软着陆和两器分离,其中软着陆即“落月”是最重要的考验。另外,中国探月工程的下一步计划是从月球采样返回,将在2020年以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类认识月球是否为认识而认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注意 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

12、抓住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吃一吃,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坚决批判“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分析下列说法是

13、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吃一堑,长一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要待十年期,检验标准,检验标准,来源,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典例1】,(2012北京)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2)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解析】本题以世界地图分绘制历史

14、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设问限定知识范围,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哲理。按照说明类题型的答题要求,结合材料加以说明。作答时按着材料原理或原理材料的模式。,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的统一,,2(2012重庆高考)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 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 ( ) 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 BC D 解析:社会实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错误;材料表明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正确。,B,什么是认识

16、,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认识形成的过程:,实践,感觉器官,感性认识,抽象思维,理性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世界观: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树立正确认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总之: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011福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