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20677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缺陷病及检测课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一. 概述,(一) 定义 因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或免疫应答障碍, 从而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不全者称免疫缺陷, 出现临床表现者称免疫缺陷病,(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2.免疫自稳功能 3.免疫监视功能,(三)免疫缺陷病临床特点,1.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 2.并发自身免疫病增多 3.发生肿瘤的机会增多,二. 免疫缺陷病的 分类与原因,(一)免疫缺陷病分类,1. 按发生原因分: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2. 按损伤部位分: 体液免疫缺陷病

2、 细胞免疫缺陷病 吞噬细胞功能,补体等缺陷,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系,胸腺,腔上囊 (类囊组织),T细胞 CK CTL,B细胞 抗体,IgG IgA IgM IgD IgE,粒细胞系,巨噬细胞-AG,免疫缺陷病发生的可能环节,(二)免疫缺陷病发生原因,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基因异常 先天性酶缺陷 宫内病毒感染 2.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出生后环境因素或其他原发疾病导致的免疫系统的损伤, 去除不利因素后可恢复,三.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一)概述,因遗传因素或先天发育不良引起 有90余种,分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等, 以体液免疫缺陷最多;补体和吞噬细胞功能也可发生缺陷 人群中发病率

3、约为0.01%,B细胞缺陷,T细胞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因染色体上酪氨酸激酶基因缺陷致B细胞停滞于前B细胞阶段 1. 临床表现: 生后48月开始反复严重的细菌感染 扁桃体、淋巴结发育不良,各类Ig降低 可用丙种球蛋白替代疗法治疗,(二)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病),2.免疫学表现:,血清Ig低,IgG2g/L,IgA、IgM含量很少 缺乏特异性抗体应答 B细胞缺如或减少,T细胞正常或升高 骨髓涂片、淋巴结活检难找到浆细胞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1.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或反复发生的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 常伴自身免疫性或过敏性疾病 给无IgA的病人注入IgA可产生抗I

4、gA抗体, 再次使用时,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2. 免疫学表现: 缺乏血清IgA,或IgA0.05g/L, IgG、IgM、IgD、IgE含量正常,(三)选择性IgA缺陷:,(四)性联高IgM综合征,发病机制 :位于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缺陷,使T细胞表达CD40L障碍,T、B细胞协同作用受阻,B细胞不能增殖,导致Ig类别转换障碍。 主要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易发生反复的细菌感染和机会性感染 ,血清IgM增高(11g/L),IgG、IgA、IgE减少或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胚胎早期第3,4咽囊发育障碍 1.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即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 特殊面容:人中短,眼距宽,下颌骨发

5、育不良,耳位低 常伴有先天畸形:食道闭锁,先心病 X线胸片无胸腺阴影 常发生各种细胞内寄生物的感染, 易发生GVHD 活疫苗接种将发生严重反应,(五)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iGeorge综合征),无胸腺的裸鼠是T细胞选择性缺陷的天然动物模型,2.免疫学表现: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淋巴细胞1.2109/L,CD3+细胞10% T细胞增殖反应差或缺如 型变态反应皮肤试验不能出现阳性 体液免疫功能基本正常或稍有低下,IL-2受体链基因突变引起 1.临床表现: 感染:中耳炎、肺炎、败血症、白念珠病、卡氏肺囊虫 易发生严重活疫苗接种反应和GVHR: 胸片无胸腺阴影或胸腺发育不良: 扁桃体、腺样体

6、、淋巴结发育不良或缺如 预后差,多在1岁左右死亡,(六)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X-linked SCID),2. 免疫学表现: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淋巴细胞1.2109/L,CD3+细胞10% T细胞增殖反应差或缺如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血清Ig水平很低或无,接受Ag后不能产生抗体,ADA在T细胞内的含量高于B细胞, ADA酶缺陷可使脱氧三磷酸腺苷堆积.脱氧三磷酸腺苷有细胞毒效应,抑制T,B细胞增殖分化, 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性联合免疫缺陷。多数病人可出现骨骼系统的发育异常:肋骨展宽、脊柱扁平、骨盆畸形。现在试行基因治疗,(七)伴腺苷脱氨酶(ADA)缺陷的SCID,(八)伴湿疹血小板减少性

7、免疫缺陷(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发病机制 :位于X染色体短臂编码WAS蛋白的基因缺陷,细胞骨架不能发生移动,使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阻。 主要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反复细菌、病毒感染,湿疹,血小板减少三联征为特征,可伴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IgM降低,T细胞可逐渐下降,血小板减少。,(九)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ataxia telangiectasia syndrome,ATS),主要发病机制 :可能为TCR和Ig重链基因断裂、DNA修复障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inase)基因缺陷。 主要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反复呼吸道感染、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

8、、毛细血管扩张(面及眼结膜)为临床特征;T细胞数减少和功能下降,血清中IgA、IgG2和IgG4减少或缺失。,体液免疫缺陷和细胞免疫缺陷比较,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缺少 B细胞,Ig T细胞, CK 感染 细胞外 细胞内 活疫苗接种 - 可致死 GVHD - + 治疗 补充Ig 胸腺移植 彼此影响 - +,(十)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包括多种类型 可涉及吞噬细胞数量和功能 功能包括趋化, 粘附, 吞入,杀菌等过程,慢性肉芽肿病(CGD),编码还原型辅酶II氧化酶系统基因缺陷引起 因吞噬细胞呼吸爆发受阻,不能产生足量的超氧离子,过氧化氢,单态氧离子, 致难于杀死触酶阳性的细菌,如葡萄球菌 反复感染形

9、成肉芽肿,104,103,105,106,PMN细胞内活菌数,1 2 3小时,CGD病人,正常人,白细胞粘附功能缺陷(LAD),LAD-1是由于CD18基因突变,细胞表面整合素家族成员表达缺陷,致白细胞不能与内皮细胞粘附,从而不能游走至炎症部位 LAD-2是由于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突变, 白细胞,内皮细胞表面缺少与选择素家族成员结合的配体,致彼此粘附障碍 两种LAD均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感染,(十一)补体缺陷,补体系统各成分均可发生缺陷 以C1q,C2,C1抑制剂的缺陷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主要为感染, C3缺陷时与抗体缺陷病相似;C2、C4缺陷大多有SLE或膜性增殖性肾炎;C5、C6、C7 缺陷者易患

10、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感染 C1抑制剂的缺陷表现为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C1INH缺陷 又称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补体调节分子中最常见。主要是由于C1INH基因缺陷所致,C1INH与活化的C1r、C1s结合,使C1酯酶失活,若缺失,不能控制C2的裂解,产生过多的C2a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四.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一). 原因,出生后由于物理, 化学, 生物等因素或其他原发疾病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而出现的免疫功能缺陷 常见原因有: 1. 肿瘤:肿瘤本身和肿瘤治疗措施 2. 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 3. 营养障碍 4. 免疫抑制疗法 5. 辐射,(二)免疫抑制疗法,1. 目的

11、: 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 延长移植物存活 2. 措施: 辐射 免疫抑制药物 淋巴细胞抗体:多克隆,单克隆,(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ocoency syndrome,AIDS)是由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艾滋病。 (一)AIDS流行特征 1传染源:主要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患者。,2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性乱者、同性恋等;血液及注射途径:输入HIV感染的血液或其血液制品,共用污染HIV的注射器和针头等;母婴垂直传播,产后母乳

12、传播;其他途径,如医务人员皮肤受损而接触HIV者。 (二)AIDS主要临床特征 从感染HIV到发展为典型AIDS可分为四个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艾滋病期。特点是其潜伏期长 ,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发展快,呈进行性恶化,主要是易发生严重感染,慢性腹泻,有间歇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进行性体重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发生恶性肿瘤等。,(三)HIV形态结构及分型 1HIV形态结构:HIV呈球型或椭圆形,直径约100120nm。从里到外有三层独特结构:病毒内有圆柱状的核心,核心由两条单链RNA+逆转录酶+多聚酶+核心蛋白组成。核心外有病毒衣壳蛋白P24和内膜蛋白P17;最外层为脂蛋白

13、包膜,有gp120和gp41。 2HIV分型:HIV分HIV-1和HIV-2型两型 (四)HIV基因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HIV基因结构见表,主要有三个结构基因和6个调节基因。,表6-9 HIV-1基因结构主要功能,(五)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 AIDS致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主要有以下观点:HIV直接或间接损伤CD4+T细胞;HIV抑制抗原递呈细胞功能;HIV导致CD8+T细胞丧失抗病毒活性;HIV可直接或间接损伤B细胞,吞噬细胞、CTL和NK等细胞;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诱导细胞凋亡等;由于HIV抗原表位变异,潜伏在细胞中的HIV不表达HIV蛋白,树突状细胞包裹病毒颗粒使HIV逃逸免疫功能;损害中

14、枢神经系统。,HIV与CD4+T细胞受体吸附、融合穿入细胞质脱壳,单链RNA 逆转录酶 双 链DNA进入细胞核、病毒基因组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前病毒(DNA)、并活化 病毒蛋白酶 转录成RNA加工转运、出细胞核 mRNA转译多蛋白 病毒蛋白酶 结构与调节蛋白。 子代RNA+结构蛋白装配成核心衣壳重新获得脱在细胞膜中的包膜完整的新HIV出芽再感染其他CD4+T细胞。,(六)HIV的复制,(七)AIDS主要免疫学特征 1HIV感染和损伤CD4+T细胞,使CD4+T细胞数量减少,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还有CD4+T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2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C

15、TL和NK细胞均可受到HIV感染和损伤,导致病情晚期进行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损,最后免疫功能全线崩溃,导致严重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3Th1细胞和Th2细胞平衡失调。如HIV感染的无症状期以Th1细胞占优势;AIDS期则以Th2细胞占优势,分泌IL-4和IL-10抑制Th1细胞分泌IL-2,从而减弱CTL的细胞毒作用。 4B细胞被多克隆激活,导致血清Ig水平增高,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 病原菌:HIV,分两型 2. 发病机制:侵犯CD4+细胞,使之减少 3. 免疫学表现:CD4+细胞减少, CD4+/ CD8+下降,Th1/Th2失调,Ag提呈降低 B细胞多克隆激活,有特异性抗体生成 4. 临床表现: 机会性感染 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 AIDS痴呆症,五. 机体免疫功能 的检测与评估,1. T淋巴细胞计数: 外周血淋巴细胞1.2109/L,提示可能有T细胞缺陷 淋巴细胞中T细胞比率:约为70% 检测方法: E花环试验: CD3+细胞计数: 免疫组化,(一)细胞免疫功能检测,2. T细胞亚群: CD4/ CD8免疫组化法, 一般为1.70.3 Th1,Th2:检测细胞因子 3. 细胞因子测定: IFN-, IL-2, TNF-等。 用ELISA双抗夹心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