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16586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二语文预习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5)(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谈中国诗,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他的作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谈中国诗就是这样的作品。,1

2、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3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1题目解说 本文文题为“谈中国诗”,作者在文中主要谈了中国诗的如下特征: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篇幅短小,讲究含蓄蕴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最后谈了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用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2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

3、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宋诗选注(1958)、管锥编(1979)。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显示他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3背景概览 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

4、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及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蕴、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与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4相关链接 (1)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它的代表人

5、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一蹴(c)而就 遥思远怅(chn) 深挚(zh) 桴(f)鼓 混沌(dn) 数(shu)见不鲜(xin) 轻鸢(yun)剪掠 樱桃核(h) 颦(pn)蹙(c) 无垠(yn) 咻(xi)咻,4熟语积累 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动人。 拔木转石:能

6、把树拔出来,能把大石头推转起来。形容力量非常大。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矫揉造作:故意做作。,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数见不鲜:见得多了,不感到稀奇。 遥思远怅:思虑很远,若有所失。 一蹴而至:做一下就达到了。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5佳句品读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7、。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闪电战”“轻鸢剪掠”“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比喻中国诗短,“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比喻形式和内容相互作用。比喻信手拈来,丰富精当。,(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压得腰弯背断”以有形喻无形的情感、思恋和典故,言其厚重,形象易懂。连用两个比喻说明中国诗相比外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

8、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比喻、引用交叉运用,如朋友谈心自然亲切。,1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用幽默和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方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诗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想提出批判,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3文本探究 (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

9、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

10、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4技巧总结 (1)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自如。开头先亮出“中国诗”的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整体印象出发谈论,指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绝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是比较文学的立场。,既然是在比较中才能理解这个概念,才能得知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

11、,那么从诗歌之起源与发展来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外国的朋友一定想知道,中国诗是否也有像外国诗一样的发展轨迹呢?作者指出,不然。“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接着谈及中外诗歌的篇幅长短问题、诗歌意蕴、风格等方面的区别,由外到内,由远到近,娓娓道来,环环紧扣。最后谈及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将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放到文章的最后谈?一是因为在这一点上中外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作者要着重指出,人类文化的区别是表象的,本质是相通的。,(2)使用大量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课文中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2、。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个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的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

13、,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 文章又在比喻中结尾:“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14、。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常见惯闻却又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5重点突破 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 本文题目是“谈中国诗”,作者并不仅就中国诗而谈,而是时时与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课文举了大量典型的例子,运用巧妙的比喻,在谈笑风生中,把中国诗的四个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 (1)从诗歌发展的历史说,中国诗与西洋诗相反。西洋诗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是: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中国先有抒情诗,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

15、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2)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追求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悠远的意味。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的“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远的意味。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的诗,但比起西洋诗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k) 譬(p)喻 尽(jn)管 卷土重(chn)来 B看(kn)护 撩(lio) 拨何妨(fn) 数(shu)见不鲜 C混沌(tn) 深挚(zh) 矫(jio)正 一蹴(c)而就 D门槛(kn) 吞咽(yn) 桴(f)鼓 轻鸢(yun)剪掠,解析:A项地壳qio;B项看kn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