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二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1583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幼儿心理学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幼儿心理学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幼儿心理学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幼儿心理学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二(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特点: 1心里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心里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心里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心里活动从凌乱到形成体系,心理发展的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

2、、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人们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持有不同的观点。 1、 连续论者:强调发展的连续性,认为心理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变化,一个婴儿与成人仅在量的方面有差别,儿童是成人的一个缩影。 在中世纪绘画中出现的儿童形象便是小大人(miniature adult)。 直到19世纪以前,还没有真正的儿童读物。,中世纪绘画中的儿童的形象是“小大人”。,2、 阶段论者:认为发展要经历一些不连续的步骤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或水平

3、上,行为的组织有着质的差异。强调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而不是平稳或连续的。,3 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心理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即属于量的积累,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新质要素取代旧质要素占据主要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意味着新的阶段形成。,图1-1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a代表发展是连续的累进,b为波浪式向前的曲线,代表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从图1-1看出心理的发展既

4、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由包含着旧质。但作为某一阶段特征的是那些占优势地位的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如,从儿童动作的发展看,6、7个月时儿童开始爬行,先是腹部着地慢慢爬,再到靠手膝爬行,由不熟练的爬行到熟练的爬行,这种爬行技能上的变化体现着儿童动作发展的连续性;但在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站立和直立行走。由爬行到直立行走,不只是爬行技能的简单扩展,而是出现了本质不同的行为模式,即进入动作发展的新阶段,但该阶段还会保留或表现出爬行。例如,儿童刚刚开始直立行走时,行走动作还不熟练,在需要快速移动或疲劳时,小孩

5、还会爬行。,(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两条法则进行: 自上而下(头尾)法则:头部动作躯干动作脚动作 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从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动作发展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晚。 如,上肢动作:肩头和上臂肘腕手指,(三)不平衡性,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不是按一个模式进行,也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行,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看,个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9岁时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

6、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青春期前发展缓慢,一到青春期(女童1112岁,男童1314岁)则快速发展。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看,个体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幼儿前期是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童年期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而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在整个成年期是一个少变化期,最后老年期是下降期。,(四)个别差异性,一般说来,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基本的发展阶段。但是同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领域等等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 从智力发展速度看,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从智力水平看,有的人智力平平,有的人智力超常; 从个人的优势领域看,有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得好

7、,有的儿童动作发展得好。,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带着普遍性),典型的(具有代表性),本质的(具有特定的性质)心里特征.,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P 12,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年龄特征与 年龄有关系吗?,2.幼儿的认知活动由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形象性。 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知。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3.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认知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

8、记忆为主 幼儿的想像也以无意想像为主 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4.幼儿的情绪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情绪由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情绪由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逐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初步出现了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 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幼儿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婴儿期(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适

9、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 出生带来许多无条件反射活动,主要的是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条件反射。 出生后逐渐地能够注视进入他视野的物体。 与成人的交往也发生在新生儿期。,【案例分析】,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当她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由此可见,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的。新生儿找不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我们应从小就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2动作不断发

10、展 (1)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3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最初的认知活动的出现 婴儿认知活动的发生,突出表现在感知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发展上。 认生是婴儿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和发展。,(2)掌握语言的准备 研究发现,婴儿对语言的刺激非常敏感。 婴儿阶段是人的言语萌芽期,婴儿从理解别人说话和呀呀学语中为掌握语言作准备。,(3)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萌芽 心理研究表明,婴儿的情绪发展很早就已经表现出来。 在幼儿期他们的情绪逐渐分化,而且具有社会性的反应

11、。 婴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他人情绪的能 力。 微笑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行为。 婴儿对成人的依恋和对成人的交往性微笑都是婴儿社会性发展的萌芽。,(二)幼儿前期(13岁) 13岁是幼儿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一个重要时期。 1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1)学会自由行走 (2)开始使用工具,2出现新的心理活动 (1)会说话 3岁左右是儿童掌握语音 最基本的阶段。 (2)想象开始萌芽 (3)思维的出现 3独立性开始出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生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也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

12、生活范围扩大 2.认知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二)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好学好问 强烈的求知欲、好问好学是这个时期幼儿非常明显的特征。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思考与讨论】,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问?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

13、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思考:,1.名词解释: 年龄特征; 2.婴儿期主要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 3.幼儿前期是指哪个年龄段?其主要心理发展特征是什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年龄特征。,最初的认知活动的出现 掌握语言的准备 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萌芽,13岁 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1)学会自由行走(2)开始使用工具 出现新的心理活动 (1)会说话(2)想象开始萌芽 (3)思维的出现 独立性开始出现,

14、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1,2,遗传: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遗传因素:先天继承、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里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力: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 遗传和环境对于心里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第

15、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一、家庭教养 家庭生态系统是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最为核心的中间系统,鲍姆林德 的家庭教养类型理论,权威型: 父母地位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平等交流协商 热情、爱心、耐心、鼓励 孩子:发展特别好 专制型: 父母与孩子=管制与被管制 提要求、无条件遵从、惩罚、强制 孩子:焦虑、退缩、抑郁、与挫折敌对,放任自流型: 不提出任何要求和教育 完全放手,不做任何指引和干涉 孩子: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经常独断专行,表现出反叛行为 漠不关心型 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不负责 随便的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心理障碍、对学习学校失去兴趣、控制能力低、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儿童,二、学校教育 (一)教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教师的教育观念 (2)教师的人格特征 (3)教师的期望 (二)同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三、社会传媒 (一)控制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间 (二)鼓励儿童收看有意义的电视时间 (三)将电视节目内容与儿童每天的生活联系,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