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12796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的预测及其备考对策(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预测及备考方略 江苏省镇江一中 王 生 ,1、能力要求:(1)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约15%)(2)对史料信息的释读能力(信息获取、甄别、整合、概括、运用等)(约60%);(3)历史研究素养和方法;(约5%)(4)解题的技能。(约20%),第一部分:对高考的预测,2、依据近3年的高考试题对2012年历史试题进行预测: 试题的特点:(1)与教材的关系:没有直接复述教材的内容,而是要深入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解决具体的问题。要重视制度内涵、演变的过程及成因、影响;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评价)、横向联系分析原因。(2)能力要求:概念内涵的理解、比较,发展轨迹;

2、材料信息的释读、概括能力(注意关键的字词)、选项排除、比较分析、审题技能。(3)难度系数:04左右。,必修部分: A、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甲骨文、铭文、占卜、谶纬的内容,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宗法与分封的关系(西周分封并非都是依据血缘关系,分封是商代内外服制度的发展,臣属关系更明确,分封的特征是割据性与等级性,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将血缘与政治制度相联系,国与家结合在一起,战国时期,随着血缘关系的松弛,宗法制破坏,分封结束);汉代郡国并行制度;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性(经学衰落,宗教的问题);儒家思想的“仁”与“礼”及其影响;宋代商品经济很重

3、要;汉唐丝绸之路的影响;商业政策(如盐铁官营与私营的问题,政府与民争利、重商与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等等);王安石变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启蒙思想(反理学及新思想萌发)仍是重点;三省六部的“制衡”与分割相权(宋代三省仍存,但不参与正事,同时,为了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只拥有行政权,还下设“参知政事”,同时,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特点:机构臃肿,分割相权。元代废三省,实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并入中书省);明代票拟和驳回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皇帝的权利受到限制;监察制度要引起重视;内阁(阁臣合议,减少失误,阁臣素质高,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有明之无善政,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设内阁,宦官专权,票拟

4、,司礼太监批红,正确评价票拟和批红制度。),B、中国近现代史: 难度略低于古代史;与教材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能力的要求没有古代史的要求高;侧重信息的提炼、解题技能;考查的全面性。考查对史实的理论提升上。 重点内容:要高度关注社会转型期的内容(鸦片战争、中华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前几年思想史考查的相对比较少,但今年要引起重视;经济史的大题目要注意:经济政策及发展的动力类型(内源?外塑?兼和?)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含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外国资本主义、新中国初期的经济;要重视经济文明的冲突;近代史比现代史重要。,C、

5、世界史: 与教材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雅典民主制的认识;1417世纪,全面转型;英国议会改革(大宪章);美国宪法修正案,内战,中央集权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和联邦法律的至上地位;法国民主启蒙思想;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厂制(工业化)、文官制、人口结构、生活水平提高、民主化、自由主义、世界市场、世界格局(殖民体系)、人口流动等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技理论突破的关系,新兴产业、化肥农药等,垄断组织,人口流动、世界贸易与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文化交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碰撞、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的手段、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扩张等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经济模式的调整和比较。,D、

6、历史研究素养: 2009年:史料的价值判断;2010年:研究者的主观性。 预测:今年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将集中在史料种类和价值判断、阶级性与历史性立场的判断、历史研究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史常识。,选修部分: 改革:目的、背景、措施比较(两个改革,对应性答案,如2010年的题目)、影响。“变化的背景”:因时而变。文言文释读。 民主思想与实践:比较思想不同,成因:所处时代、立场、阶级性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不仅包括选修中的知识,也包括必修和其它学科的知识。 与选修教材内容的直接相关度不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概括和解答技能。,第二部分:复习对策,反思我们的复习方式:机械性理解、记忆教材知识,没有超

7、越和深挖教材的叙说方式和内容,没有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遍遍地背诵教材内容,“炒冷饭”;面面俱到,抓不住主旨与核心,不能有效构建知识结构,无法灵活、有效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题目没少做,但解题能力没有提高,1、如何“用教材学”?,(1)重视理解概念的内涵。方法是:分清层次;分析概念的本质特征;向外延展;将同类概念进行比较。比如:“分封制”。 第一层次:记忆分封的“目的”“对象”“内容(权力、义务)”“封国名称”“影响”等。(属于低层次的重复、记忆。) 第二层次:理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属于机械性、浅层次的理解。) 第三层次:分封制的实质是“

8、割据性”与“独立性”。(见下题) 第四层次:知识的延展。,注释:A:四手共抬一物;B:巡行并保卫城邑之安全;C:阡陌纵横之农田;D:执干戈以卫社稷 问题:上述四个甲骨文字,哪个是描述分封制的? (对分封制“实质”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其“目的”“内容”“影响”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分析。所以,教材内容是“基础”,但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基础”层面上。),柳宗元封建论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对分封与郡邑两种政治体制的优劣利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论述了它终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阐发郡县制的优越性,抨击恢复“封建”制的复古思潮而作,意在反对唐中期的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的统一。 柳宗元认为封建不仅势不

9、可行,道也不宜行。清人袁枚认为,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他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可见,“公天下之心”就是袁枚意识中的封建之“道”。他认为,封建虽然不可行于今日,但封建之“道”,亦即先王的“公天下之心”,仍然是可行于今日的。强调“封建,非势,圣人之意”,其意图在于将“封建”神圣化,并以此来凸现郡县制违背圣人之意的历史本质。,批评柳氏封建论的清代人多以君主的动机与行为是否合乎儒家仁义、爱民的根本原则作为公、私的标准。颜元就是从这一角度来批评柳宗元的。他主张“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

10、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之罪上通于天矣!”在颜元看来,郡县制是君主自私天下的器具,实行的结果则是生民社稷受祸。从君主“自私”的动机来否定郡县制的合法性,实际上亦是用儒家的内圣道德准则,来凸现对专制君主的批判。,陆世仪说,“古之为治者,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一而已矣。自秦以吏为师,始有所为吏治,汉复以萧何继之,于是吏治二字,至今习以为固然,莫能破其局者,皆自变封建为郡县始。不行封建,吏治不可得而去也。不去吏治,三代不可得而复也。”他所呼吁的去吏治、行封建,复三代,亦正是要用儒家政治颠覆“习以为固然”的法家政治。袁枚则指出:封建制下,“亲亲也,尊贤也,兴绝

11、国也,举废祀也,欲百姓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郡县制下,“宠爱子也,牢笼功臣也,求防卫也,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正是儒法两家政治理念的不同。,袁枚强调,实行封建制,如果天子不仁,“千八百国中,苟有一贤君,则民望未绝。”这实质上带有以政治多元来对抗君权至上的意味。刘绍玢也客观地说,“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封建制下,“其国则势分,势分则力小,力小则易制,且私其土,子其民。夫孰不尽心者,非甚不肖,断不敢自暴其所有”。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数岁而一迁,或半岁而一

12、易,所到之处,卒难洞悉风土人情于旦夕。”等到熟悉了情况,意欲有为,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这一主张与顾炎武等相呼应,寄寓了分权于地方的政治意图。,再如:对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的区别的理解: 第一层次:记忆朝代对应关系;各自内容、影响。 第二层次:在选拔标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层次:理解世官制、察举制等制度的封闭性与垄断性。,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

13、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2)厘清事件演变的过程及成因、影响,在历史事件的“变化”中掌握其“实质”,并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如:科举制在唐、宋及明清时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演变的趋向是什么?近代以后,在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上方式了哪些变化?为何会有这些变化?,18

14、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刊载了一篇中国的竞争考试的文章,谈到科举制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1866年12月,有位西方人士也指出:“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长期以来,它得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人民普遍的赞同和接受。”你如何看待这种局面?,阅读下列材料,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在中西

15、的不同命运? 近代以来,英国思想界翻译、介绍中国科举制的著作相继问世。据统计,1570至1870的300年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的书籍即有50多种,极力称赞中国文官制度,并力主英国仿行。世纪初,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评价中国的制度时,把“中国的国家体制是由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来操纵运行”,作为“一个优于欧洲的特点”。与此同时,美国的北美评论纽约时报等,也都把中国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可供模仿的典范来研究。思想界和新闻界的联手,极大地影响了欧美各国政府文官制度改革的决策思维。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著作中谈到“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造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

16、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孙中山先生也说到“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渊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们将科举制度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然而,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上谕,接受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六位大臣的吁请,“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在1905年9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科举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经云诡波澜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500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科举制在20世纪初虽也作过一些改革挽救措施,但就像木制帆船再大也有腐朽的时候,在蒸汽机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